【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开元寺(1)(中国大陆)


  (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敕令全国诸州设置之佛寺名︰盖玄宗笃信道教,亦尊崇佛教,信任不空、一行诸僧。开元二十六年,敕令各州具代表性之佛寺与道观改称开元寺或开元观,而新建立者亦以“开元”命名,作为国家统制佛、道二教之机关。又,在玄宗之前的中宗,尝于神龙元年(705)敕令全国设置龙兴寺,作为宗教机关。及玄宗设置开元寺后,龙兴寺成为举行国忌法会之所,开元寺则成为行国家祝典之处。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云(大正49‧375a)︰“开元二十七年, 敕天下僧道,遇国忌就龙兴寺;行道散斋、千秋节祝寿就开元寺。”
  现存之唐制开元寺,有位于河北正定、顺德、定县、易县及河南郑县、江苏苏州、广东潮州、福建泉州、陕西西安、山东历城等处。
  (二)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始建于唐‧则天武后垂拱二年(686)。相传原为地方财主黄守恭的桑园。因桑树开白花,遂舍地建寺。原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称兴教寺,中宗神龙元年(705)又改称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称开元寺。五代及两宋时期,有支院一0二所,寺僧千余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合并为一寺,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仍通称开元寺,成为福建最大的寺院,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此为开元寺最盛之时。元代末年毁于火,明‧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陆续重建。其后仍有毁损,民初住持圆瑛曾重建,1952年再度修建。
  此寺系唐玄宗以“开元”为名之寺中,现存规模最大、珍贵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者。寺占地七万八千平方公尺,现存殿宇颇多明代所重建者。目前之主要建物有天王殿、拜亭、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尊胜院、弘一法师纪念馆及东西塔等。此中,天王殿所供奉者,并非常见的四大天王像,而系密迹金刚及梵天,颇为罕见。
  据传大雄宝殿建造时,有紫云盖地,故名紫云大殿。又以全殿有近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故又称百柱殿。殿内斗拱附刻飞天、乐伎二十四尊,殿前立有双塔,东西对峙,相距二百公尺。东塔名镇国塔,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初为木塔,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改为砖砌,嘉熙二年(1238)至淳祐十年(1250)改建为石塔。塔高四十八点二四公尺,八角五层,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三十九幅,塔身之每一门龛皆翼以浮雕佛像。西塔为仁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始为木塔,号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改砖砌,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 ),改为现存石塔。高四十四点0六公尺,规格大体与东塔相同。
  大雄宝殿之后的戒坛,原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南宋‧建炎二年(1128)僧敦照依古制更筑为五级。坛顶斗拱亦刻有飞天乐伎,所刻乐器为研究古乐器之珍贵资料。藏经阁中,收藏有各种版本大藏经三万七千多卷,及历代铜、铁钟十二口等。
  (三)位于福建福州市︰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一说二年),为福州现存最古老佛寺。原名灵山寺,后改称大云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改称今名,俗称铁佛寺。寺内一尊铁佛坐像,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重五十吨,高五点三公尺,宽约四公尺。铁佛高立于莲台上,叠掌盘坐,敷泥贴金,疑为钢铸。系采用“蜡铸法”浇铸而成。又,日本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所开版的“福州版”(又称“闽本”、“越本”),即合并本寺于北宋至南宋年间所开版的私版大藏经“福州开元寺版大藏经”,与同时期福州白马山东禅寺所开版的“东禅寺版”而成。此外,寺内另有北宋‧大观二年(1108)雕造的大石槽一个,上刻六十二字铭文,为古石器题识所罕见。
  (四)位于浙江绍兴市东街︰原为唐代节度使董昌故宅,吴越王钱镠改为寺。重甍广殿,修廊杰阁,大钟重数千斤,声闻江浙之湄。佛大士、应真之像,皆雄丽工致,冠绝他刹。寺内有汤公祠,祀明绍兴郡守汤绍恩。后屡建屡毁,今仅存大殿,系民国时重建。
  (五)位于江苏苏州盘门内瑞光塔北首︰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原名通玄寺,唐代改名开元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吴越王钱镠自城北迁建于今址。自宋至清屡毁屡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再次重建,规模未能恢复旧观。后又遭焚毁,现寺仅存无梁殿。该殿原名藏经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因“纯垒细砖,不假寸木”,故又称无梁殿。殿为楼阁式,分上、下二层,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楼层正中有精致的八角形砖构藻井,四壁镶嵌明代石刻《梵网经》《华严经》。殿身外墙面,上、下各辟五座拱门,并有半圆砖倚柱及精美的石雕须弥座。殿顶及檐盖敷盖黄、绿二色琉璃瓦。正脊饰以琉璃游龙,戗角雕塑四大天王立像。1977年在寺附近发现一石函,内藏清代木活字排本《开元寺志》一部四册,详载此寺史实。
  (六)位于广东潮州市甘露坊︰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创建,故名。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以后改开元镇国禅寺,简称开元寺。现存寺院为四合院式建筑群,乃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980年曾进行整修。中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有地藏阁、客堂;西有观音阁、六祖堂等。其中,大雄宝殿是四垂檐、双滴水屋顶,并以葫芦、鸱尾装饰;周围石栏环绕,有七十八块唐代石刻。殿前立唐代石经幢一对,刻《准提咒》等。
  又,寺内富藏文物,有︰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大铜钟,重三千余斤;元‧泰定二年(1325)雕刻的陨石香炉;明代的金木雕千佛塔;清‧雍正版《大藏经》一部,共七二四0卷,均颇著名。
  (七)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内︰寺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光化元年(898)重修,历代均有修葺。今寺已毁,仅存钟楼及砖塔各一座。钟楼面宽,进深各三间,二层,青瓦歇山,上下二层檐楼阁式,高十四公尺,平面作正方形,砖木结构,面积一三五平方公尺,形制古朴。砖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至和二年(1055)方告完成,相传用作贮藏开元寺僧人往天竺求得的舍利子之用。又,当时因宋、辽对峙,定县与契丹相接,宋人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又称料敌塔。塔高约八十四公尺,用十余种不同规格的青砖砌成,共八角十四层,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塔内塔基主壁龛及回廊砖壁上刻有历代建塔、修塔的碑刻与铭文。回廊两侧壁龛内均有神态逼真、造形生动的壁画。塔后虽经明清两代重修,但仍存唐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