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开元寺(2)(台湾)
台湾著名的佛教古刹。位于台南市北区北园街,创建于明‧永历三十四年(1680)。原系延平郡王郑成功嗣子郑经为奉养其母董氏而建,称为北园别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道周昌重修亭室,以增其胜。康熙二十八年,巡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等捐俸改建为寺,时称海会寺。乾隆十五年(1750),书成见寺荒凉,观瞻不雅,发起重修,改名榴环寺,亦称榴禅寺,后复称海会寺。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重行修建,寺宇宏大,不亚于唐‧开元年间诏建的开元寺,遂冠称开元寺。嘉庆元年(1796),水陆提督兼台镇哈当阿见殿宇颓废,乃加以重修,并改名海靖寺,嗣又改名为开元寺,以迄于今。
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开元三塔前后殿堂、集英堂、慕贞堂、南山堂等。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达磨祖师等诸菩萨祖师,并立有延平郡王郑成功牌位,以纪念北园遗迹。又,寺内有郑经所凿的郑经井一口,及凿井时所掘出的海螺化石。另有传为郑成功夫人移自卧龙岗的七弦竹与郑成功亲笔文件,及其所用餐具。此外,尚有台湾最早铸造的铜钟一口,释迦佛舍利珠,及后园的圆光三塔,塔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初为寺僧藏骸之所,今已成为该寺的标帜。
现任(1993)住持悟慈,台南县人,曾留学日本立正、大谷等大学。自接任住持后,颇重视佛教文化与慈济事业,先后创办慈爱医院、开元育幼院、开元禅学院等机构,对弘法利生事业,颇有推展之功。此外,又著有《楞严经讲话》《法华经讲话》等书。
◎附一︰邢福泉〈开元寺〉(摘录自《台湾的佛教与佛寺》第四章第七节)
历史
开元寺位于台南市内,在台湾佛寺中,开元寺为豪华别墅改为佛寺之一例。1680年,郑成功之子郑经下令修建别墅作为居游之所,时称为洲仔尾园亭,即今之开元寺前身。郑经卒于1683年,故仅享用甚短时间,其后,此一别墅即被废弃。清朝期间,台湾总兵王化行倡议将此别墅改为佛寺,1690年开始改建修缮,翌年完成。
改建后之佛寺名称为海会寺,王化行于〈始建海会寺记〉碑文中曰︰“……佛法虽大,王法卫之……故凡天下梵刹,皆赖士大夫护持……。”由其所述,可知政府及知识份子与佛寺间之密切关系,及对于佛寺之影响。据卢嘉兴氏之研究,海会寺亦称开元寺,为清代台湾最大之佛寺。
海会寺曾一度改为榴禅寺,后又改为海会寺及海靖寺。1859年,海靖寺正式改为开元寺至今。据纪录所载,开元寺于清代最少大修六次,其中五次修缮费用之捐献者为在台之政府高级官员,捐献之动机,似以政治因素为主因之一。台湾总兵哈当阿,为第四次修缮时之主要捐献人之一,于新修海靖寺碑记中称︰“……因念台为海疆重镇,而南人尊神,斯寺所以安神像也。今兹之修行,将仰荷神力,指引迷津,俾林无伏莽,海不扬波,愚顽者向化,跋扈者敛迹……凡予所收之意盖如此。”
据开元寺之背景及资料显示,下述两种因素可能系使台湾高级官吏对开元寺特加照顾之原因︰
(1)在台北未成为台湾省会前,台南为政治、文化及经济之中心。由于开元寺之特殊背景、面积及地点,此寺甚为政府及高级官吏所注目,尤以利用宗教以达到政治之目的向为清廷之基本政策。
(2)开元寺自始即与政府及政府官员间有密切之关系,与龙山寺信徒中以平民及商人为主之情况并不相同,如政府不加支持,此一台湾最大佛寺即有被废弃之虞,故无论开元寺之历史背景或政治之原因,皆使政府官吏决定尽最大之努力以维护之。
在日据时代,开元寺最少有三次大修,即1895年、1908年及1932年。在国民政府时代,主殿于1950年重修,观音殿则于同年重建。1966年又新建灵骨塔。此寺在台南为最大佛寺,在台湾则为著名大佛寺之一。
住持与福建之关系
自开元寺创建至1960年代,共有十二位住持,但部分住持之背景无资料可查,可考者仅有杰出之住持六人︰
(1)志中︰为首任住持,福建泉州人,自江西来台,曾住福建泉州之承天寺数年。
据称志中为台湾佛教僧侣中首开闭关三年之第一人。其闭关之动机在劝募基金以铸开元寺之铜钟。所有清廷在台高级官员之姓名均铸于铜钟上,此一铜钟被认为系第一个在台铸造之铜钟。
(2)荣芳︰为第五任住持,台湾凤山人。受戒于福建鼓山涌泉寺,精书画及武术。
(3)玄精︰为第六任住持,台湾嘉义人。未任开元寺住持前,曾受戒于福建鼓山涌泉寺,其后转至泉州海印寺。
(4)传芳︰为第七任住持,台湾台南人。第六任住持玄精之师,受戒于鼓山涌泉寺,来台前曾住持泉州之崇福寺及承天寺。
(5)得圆︰为第九任住持,台湾嘉义人。玄精之徒,曾往涌泉寺学佛一年。
(6)眼净︰为第十二任住持,台湾台南人。曾学佛法于普陀山、厦门及日本。
据以上之资料,在六位住持中,除第一任住持外,均为台湾人,同时,六人于未任开元寺住持前,均曾学佛于涌泉寺或福建省。故中国大陆,尤其是涌泉寺及福建省,对开元寺之强烈影响甚为明显。
建筑
据张湄所作诗之描述,郑经所建之别墅应为两层楼建筑,在1742年时已大部毁废。由上述建筑之形式及台南现存之赤嵌楼(原由荷兰人所建,后于郑氏时代及清代均加修缮)观之,楼阁式之两层建筑于郑氏时代似甚为流行。现在开元寺之配置系一四合院式,其殿堂之配置安排系仿效中国大陆之大型佛寺,尤其受清代佛寺之影响甚大,因除主殿外,开元寺尚有四天王殿及山门,此种排列及层次,为大陆大型佛寺常具之规模,更大者尚在上述四座建筑物外另加一座或一座以上之建筑物。清代乾隆下令兴建之热河承德八大寺中之普乐寺,即有类似之配置;有山门、四天王殿及正殿等。其他类似者尚有上海之静安寺与山西稷山之青龙寺等。
开元寺之配置可能系受下述因素之影响︰
(1)开元寺之第一任住持与多数之继任住持,均与中国大陆有密切之关系,故大陆佛教名刹之规模及配置已为彼等深入脑海。据《福州指南》一书所述,涌泉寺之第一幢殿堂系供奉弥勒佛;第二幢殿堂供奉释迦牟尼;第三幢殿堂称为圆通宝殿。在中国佛教中,圆通为观音别名之一,亦称圆通大士,故圆通殿即观音殿也。在中国佛寺之四天王殿内,弥勒佛像居中,故有时亦称之为弥勒殿。吾人如将开元寺之配置排列与涌泉寺者相较,可谓并无二致。
(2)倡议将别墅改建为佛寺之王化行,系陕西人,大陆佛寺之一般配置可能为其心目中之标准形式,故将之呈献于建寺之设计者。
开元寺建筑之正脊系弯曲者,且垂脊亦上翘,为中国南方式屋顶及受福建建筑影响之佳例,开元寺之山门即为其中一例。部分台湾佛寺以如意珠或舍利塔象征释迦牟尼,如龙山寺即是,但在开元寺山门正脊上,仅有一舍利塔,装饰亦较朴素,同时亦无如龙山寺垂脊末端之龙尾,此种差异,代表纯粹性佛教佛寺及混有地方性信仰之佛寺,在装饰上之不同。与开元寺类似之屋顶形式可见于台南市之法华寺,此寺系创建于十七世纪,其侧门屋顶之正脊及垂脊即为一例。开元寺及法华寺之屋顶,可代表清代台湾纯粹性佛寺在当时之流行式样。
据住持称,开元寺之观音殿系建于1963年。为一中西合璧之两层楼建筑。在二层楼屋檐下有六个无实用性质之支架作为装饰。台湾佛寺建筑家或设计者之新手法,可见于中间四个支架之装饰上;一为手握莲花,二为手握佛经,三为手握宝剑,四为手握金刚杵(vajra)。此种设计均为古代佛寺装饰中未见者。观音殿之左侧,有一纪念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之南山堂。开元寺属禅宗之临济支派,但仍尊崇道宣对中国律宗之贡献,此为证明今日台湾佛寺中并无宗派门户之见之另一例证。
唏将与哈将
开元寺及弥陀寺为台湾佛寺中少数在山门两侧设有护卫塑像者,因上述两佛寺均创建于清代,故在佛寺山门两侧设护卫塑像之风气,似在清代甚为流行。开元寺山门左侧,面向东方之护卫称为唏将;山门右侧,面向西者称为哈将。
中国之唏将系由印度之那罗延那(Nārā-yaṇa,或称那罗延天)而来,哈将则自哇加巴里(Vajrapāni,或称金刚手)而来。那罗延那虽为毗湿奴(Vishnu,或称毗纽天)之化身,但在中国之地位却为力士之一。唏将为印度婆罗门教(Hinduism,或称印度教)与佛教互相混杂例子之一,因《大日经疏》曰︰“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据《宝积经》(Ratnarāśi Sūtra)称,金刚手即金刚力士。在中国,佛寺之力士代表所有之夜叉(yakṣhas)。据唐朝义净所译之《毗奈耶杂事》所载,将夜叉像置于佛寺入口两旁之配置,可能在释迦牟尼时即已有之。
◎附二︰开元寺建寺三百年寺历纪要
(1)明‧永历十六年(1662),郑延平郡王于此凿井筑室,为避暑地。
(2)明‧永历三十四年(1680),嗣王二世郑经为母董氏建养老别墅,名曰北园别馆。
(3)康熙二十五年(1686),首任巡台兵备道周昌重修亭以壮观瞻。
(4)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任巡台兵备道王效宗向总镇王化行请改建为寺。文武官员皆喜乐捐,是年八月兴工,翌年四月八日落成,佛像庄严、寺宇宽敞,名曰海会寺,亦名开元寺。
(5)乾隆十五年(1750),巡台兵备道书成视寺荒凉,观瞻不雅,发起重修,并置有田五十甲园,六甲样园一所,以供香灯。改名榴环寺,亦称榴禅寺,后复称海会寺。
(6)乾隆四十二年(1777),台湾府知府蒋元枢重行修建,陈朝梁董其事,加置田产增灿香火,寺宇宏大,不亚于唐‧开元年间所诏建之开元寺,遂冠称开元寺。
(7)嘉庆元年(1796),水陆提督兼台镇哈当阿见殿宇颓废加以重修,并改名海靖寺,嗣又改为开元寺。
(8)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沦为日本统治,僧徒四窜,寺宇颓落,钟鼓声沉,寺被强人所占与劣僧盗卖者有半。
(9)光绪二十九年(1903),方丈玄精和尚视寺荒凉,发起重修,永定和尚襄理其事,遂恢复旧观,法灯重辉。
(10)民国元年(1912),传芳和尚继承方丈。(台湾台南人)。
(11)民国六年(1917),迎大藏经,组织净业会,购置田地,开四众大戒,刷新寺风。
(12)民国十年(1921),得圆和尚继承方丈,重修山门,开坛传四众大戒。
(13)民国十八年(1929),增设僧伽学堂。
(14)民国二十年(1931),建造圆光宝塔。
(15)民国二十二年(1933),信徒郑玉记(台南市人)重修天王殿,改称弥勒殿。又改筑大讲堂、伽蓝殿、父母堂。
(16)民国三十七年(1948),增筑圆光宝塔。
(17)民国四十二年(1953),印明和尚继承方丈,修理佛像、重修山门、扩建圆光宝塔。
(18)民国四十五年(1956),信徒郑朝栋、林叔桓建设墙门。
(19)民国四十六年(1957),印明和尚举办执事顾问受任典礼,台南汽车客运有限公司建造柏油路。
(20)民国四十八年(1959),眼净和尚继承方丈,增设开元佛学书院。
(21)民国四十九年(1960),重修大雄宝殿,雕塑十八罗汉,建外三门。
(22)民国五十五年(1966),新建莲池宝塔。
(23)民国五十六年(1967),改建大士殿。
(24)民国五十八年(1969),悟慈和尚继承方丈,重修寺宇。
(25)民国五十九年(1970),兴办开元幼稚园,增设老人宅,新建西归堂。
(26)民国六十年(1971),增建南北廊庑。
(27)民国六十二、六十三年(1973~1974),悟慈方丈开办大专佛学冬令营。
(28)民国六十四年(1975),悟慈方丈创办慈爱医院。
(29)民国六十六年(1977),悟慈方丈创设慧光图书馆。
(30)民国六十七年(1978),悟慈方丈扩建慈爱医院。
(31)民国七十一年(1982),悟慈方丈翻修大雄宝殿、弥勒殿、唏哈殿,重修佛菩萨像。
(32)民国七十二年(1983),悟慈方丈开办仁王护国法会。
(33)民国七十六年(1987)四月,悟慈方丈创办开元禅学院。
[参考资料] 卢嘉兴〈北园别馆与开元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朱其麟《台湾佛教名刹》(下);镰田茂雄《中国の佛教仪礼》第一篇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