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开元释教录
二十卷。唐‧智升撰。略称《开元录》。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智升生平事迹不甚详明。他精通律学,擅长文史。曾于唐玄宗开元中,住长安西崇福寺。开元十八年(730)撰成了《开元释教录》,此外还撰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即前录中〈有译有本录〉的简目)、《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本录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总录,即总括群经录。二为别录,即分别乘藏录。
(一)总录︰以译人为主,分十九个朝代出译的经籍记录。第一卷后汉、魏两录,第二卷吴、西晋两录,第三卷东晋、苻秦两录,第四卷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四录,第五卷刘宋录,第六卷齐、梁、元魏、高齐四录,第七卷北周、陈、隋三录,第八、九两卷唐录。每录都先记朝代、都城、帝系、年号、译家(兼及作家)人数,所译(兼及所撰集)的典籍部数卷数,并注届编缺。然后再按译人(及撰人)详细记载所译(和所撰集)的典籍、名题、卷数、译时、译地、笔受润文者、单重译等,及各人小传,一十九代一共有一七六人。还列有失译的经,附在每一朝代录之末。
总录末卷即第十卷,载历代佛经目录,分二类︰一为古目录,从《古经录》至《众经都录》共二十五家,依《长房》《内典》两录仅列各古录名目。二为新目录,从《众经别录》至《大唐内典录》共十六家,详述内容,重要的还略加批评,指出它的缺点。
(二)别录︰以经典为主,分七类︰
(1)〈有译有本录〉(附失译有本)︰从卷十一至卷十三,共三卷。其中包括三录︰第一是《菩萨三藏录》,这就是菩萨契经藏(即大乘经藏)、菩萨调伏藏(即大乘律藏)和菩萨对法藏(即大乘论藏)。第二是《声闻三藏录》,这就是声闻契经藏(即小乘经藏)、声闻调伏藏(即小乘律藏)和声闻对法藏(即小乘论藏)。第三是《圣贤传记录》,内包含有赞佛、明法、僧行、护法、外宗五类的撰集,而以梵本翻译的放在前面,中国撰述的放在后面。三大类共计一一二四部、五0四八卷。
(2)〈有译无本录〉(附失译缺本)︰卷十四、卷十五共二卷。这就是大小乘三藏经典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的目录,此录的分类法也和前一录相同。合计一一四八部、一九八0卷。
(3)〈支派别行录〉︰卷十六,一卷。这是从大部中抄出一向单独流行的大小乘三藏经典及圣贤集传的目录。合计六八二部、八一二卷。
(4)〈删略繁重录〉︰卷十七上半卷。这是各经录里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误为别种,而实际应该删去的各书目录。共一四七部、四0八卷。分为四类︰第一是“新括出别生经”,即从大部译典中抄出而旧录误为独立翻译的。第二是“新括出名异文同经”,即异名同本的经典而旧录误为是别本的。第三是“新括出重上录经”,同一本经而旧录数处重出的,如真谛译《摄论释》十二卷与《摄论》十五卷内容相同而分卷不同,旧录即误为别本等。第四是“新括出合入大部经”,合部和零本重出的,如《合部金光明经》是糅凉、陈、隋三种译本而成的。合部本既已入藏,前三种译本即是重出本。
(5)〈补阙拾遗录〉︰卷十七下半卷。凡旧录(主要是《大周录》)阙载或新译未及入藏的,今都另为目录(这些书并都编入现定入藏录)。共三0六部、一一一一卷,按照旧译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及贤圣集传;新译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及贤圣集传;戒律羯磨;此方撰集传记的次第分别编录。
(6)〈疑惑再详录〉︰卷十八上半卷。记载真伪可疑尚待考定的经典,共十四部、十九卷。其中如《毗罗三昧经》等八部九卷,旧录本编在伪妄,《大周录》附入正经,今以为有再研究的必要。此外,还有《法社经》等六部十卷皆内容可疑,均须再详。
(7)〈伪妄乱真录〉︰卷十八下半卷。记录后人随意编造伪撰的经典,共三九二部、一0五五卷,分为十三类︰{1}《开元释教录》新编的伪经,这一类以前诸录均未记载,是智升新加搜集的。{2}苻秦《道安录》中的伪经。{3}梁《僧祐录》中的伪经。{4}萧齐释道备伪撰经。{5}萧齐僧法尼诵出经。{6}元魏孙敬德的《梦授经》。{7}梁沙门妙光的伪造经。{8}隋《开皇众经录》中的伪经。{9}隋《仁寿众经录》中的伪经。{10}《大唐内典录》中的伪经。{11}《大周刊定录》中的伪经。{12}隋沙门信行的《三阶集录》。{13}各种名滥真经或杂糅异义的伪抄经。
卷十九为大乘经律论入藏录,卷二十为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入藏录,以上入藏的总计一0七六部、五0四八卷(这和〈有译有本录〉内容相同,但计部数有异)、四八0帙
总别二录的内容,大略如上。总录完全依照僧祐的《出三藏记集》、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的历代录,以及道宣《大唐内典录》的〈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十卷仿照《内典录》的〈历代所出众经录目〉而作,并无创例。惟别录中分类最详,创例颇多,为本书的精彩部份。
本录撰述的宗旨,据作者在总序中说,是因为佛法东传以来年代已相当长远(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到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翻译的经典,屡经散灭,卷轴参差,更有一些人渗入妄伪,弄得混杂难以考究。从前虽有不少学者,用心整理写成经录,当时所存凡六七家,但还没有穷极根源,因而颇多遗漏。本录就是为了要考校这些异同,指出它们的得失,而使佛典叙次有条不紊。
由于本录在诸家目录的基础上加以补阙订讹,分析整理,使佛教目录学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本书的优点也就比较的多。其主要的有下面几点︰
(1)本录大体依照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而对于译撰各书的分类则更加精密。前此诸录只区分大小乘经律论,本录则在大小乘经律论中再加细别。如大乘经分单重合译(诸大部中有的单译,有的重译,今以大部统摄散本,故云单重合译)与单译两大类。单重合译中又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和部外诸经六类,大乘律自成一类,大乘论分释经与集义两类。小乘经也分单重合译与单译两大类。单重合译中又分根本四阿含──《长》《中》《增一》《杂》及其他诸经五类。小乘律中分正调伏藏与调伏眷属二类,小乘论中分有部根本身足论等及余部诸论二类。〈圣贤传记录〉中分为梵本翻译集传与此方撰述集传二类。
(2)对于旧录的纠正考订与整理。特别是对费长房《历代三宝纪》滥收各书的删削。这可分二类︰①将别生经滥收入正经的或记载错误的,一概删去。举其大者,例如在安世高译录中删去《八光经》等八十五部,康僧会译录中删去《阿难念弥经》等七部,竺法护译录中删去《宝女问慧经》等二十七部,聂道真译录中删去《菩萨奉施诸塔作愿念经》等二十九部,昙无谶译录中删去《救护身命经》等四十八部,鸠摩罗什译录中删去《十诵律》等三十五部。②失译录中“或翻译有源,或别名异号,或大部流出,或疑伪非真”的,一概加以删订。举其大者,如后汉失译录中删去六十六部、七十三卷,魏吴失译录中删去二十三部、三十卷,西晋失译录中删去五部、十二卷,东晋失译录中删去五十一部、五十四卷。其次关于考订旧录如《安录》《祐录》《内典录》中误为失译,或不详时代,或译人题误等也很多。
(3)历代录与刊定入藏各录、现定入藏录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4)总录卷四,于北凉之前,特补前凉一代,不但为前此诸录所未载,而前凉张氏奉晋代正朔,这一史料也赖以保存。
(5)总括群经录之末,列举四十余家目录,并择要地加以分析批评,为中国目录学上的重要史料。
(6)各书子注详细,间有长达数百字的,俨然成为一种提要形式的述作。
从这些优点看来,本书在现存各种经录中,可算最精之作。《宋僧传》称赞它说“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并不过分。不过它也不是毫无缺点的,如刊定异译、失译等似乎还不彻底,如佛驮跋陀罗的《菩萨本业经》仍曲从《大周录》以为异译,又如失译本《宝积经》《净居天子会》仍曲从《法上录》以为竺法护译等。(田光烈)
◎附︰陈垣〈开元释教录之得失〉(摘录自《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一)
凡事创者难为功,因者易为力,著书亦然。《开元录》之前,已有诸家目录及僧传,此书集诸家之成,而补其阙漏,订其讹误。有旧录以为失译而并未失译者,有旧录未详时代而今已知其时代者,有旧录译人误而今特正之者,可称后来居上。
又如总录卷四,于北凉之前,特补前凉一代,为前此诸录所未载。智升于所出《须赖经》后记及《首楞严经》后记发见之,乃补一代,略曰︰
“前凉张氏,都姑臧,从晋年号。自张轨永宁元年辛酉,至天锡咸安六年丙子,凡八主,七十六年。外国优婆塞一人,译经四部、六卷,见存一部,亡三部。优婆塞支施仑,月支人,博综众经,来游凉土,张公见而重之,请令翻译。以咸安三年癸酉,于凉州内正听堂后湛露轩下,出《须赖经》等四部。龟兹王世子帛延传语,常侍西海赵潇、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三人笔受,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同在会证。”
张轨者,《晋书》八十六有传。永嘉之乱,中原沦陷,凉土与中朝隔绝,张轨父子崎岖僻壤,世笃忠贞,虽困苦艰难,数十年间,犹奉中朝正朔,此最难能而可贵者也。智升为补一朝,殊有意义。近人撰《晋书斠注》,于张轨孙《张骏传》,曾引近出之《流沙地简》,书建兴十八年,知张氏迄骏之世,未尝建元,以证《玉海》谓骏改元太元之误。惜其未见《开元录》此节,张氏不独始称西晋愍帝建兴年号,其末仍用东晋简文帝咸安年号,此为希有史料,不必于地下求之,特学人未之注意耳。当中原云扰之日,凉州道俗,翻经不辍,试思湛露轩中其好整以暇为何如也。此本书之特点也。
惟本书注重翻译,而忽略本土著述,以故中土高僧言论,多被删除。如《历代三宝纪》卷七东晋出经道俗凡二十七人,卷八前后秦出经道俗凡十六人,卷十一、十二齐、梁、周、隋出经道俗凡七十人。今本书东晋只取十六人,二秦只取十一人,齐、梁以后,删削尤多。以至最著名之高僧慧远所出经论十四部,支道林所出七部,道安所出二十四部,僧肇所出四部,周‧亡名所出十二部,隋‧灵裕所出八部,皆遭摈落。甚至唐代最有名而现存之《法苑珠林》百卷,亦不著录。《大唐内典录》卷十特有历代道俗述作一门,专载此土高僧及名人言论,本书总录既删《三宝纪》,别录又不采《内典录》历代道俗述作一门,此其失也。
[参考资料]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目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