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异部宗轮论(梵Samaya-bhedoparacana-ca-kra,藏Gshuṇ-lugs kyi bye brag bkod-paḥiḥkhor-lo)
一卷。世友菩萨造,唐‧玄奘于龙朔二年(662)译出。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在玄奘之前,此论已有过两种译本︰一为三秦时代的失译本,题称《十八部论》一卷;一为陈‧真谛译本,题称《部执异论》一卷。《十八部论》未标造论者名字,论首序偈前有“罗什法师集”五字,论中译音下注秦言云云,因此,隋代吉藏认为罗什所译。但各种旧经录都作为失译。它的现行本有梁代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长行和偈颂一段,当系后人摘录加入的。
本论的作者世友,据玄奘所传,系佛灭后四百年许迦腻色迦王时人,是当时说一切有部四大家之一。论首五序偈中,第三偈特提到他的作论(但此一偈,在秦译本缺文),称为大菩萨。大概是有部中人相信他会继续弥勒成佛,名师子如来(见《出三藏记集》卷十〈婆须蜜集序〉),故以菩萨相称,当然这一偈是出于后人所加。中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说他是注解世亲《俱舍论》的世友,时代未免太迟,不足信。
本论出于有部大家之作,故其主要内容,完全依照有部的说法来叙述,特别带着北方有部正宗毗婆沙师的色彩。论述佛灭后一百余年(秦、陈译本都作佛灭后一一六年)至四百年期间,印度佛教分派的历史和各部派不同的教义(即部执)。其结构,首有序偈五颂,述造论因缘及造者。次本论长行,先总叙佛灭后争论初兴之时代以及分裂为大众、上座两根本部派的事由。次分叙大众部于佛灭后二、三百年内,再经四次分裂,本末合成九部。上座部于佛灭后第三、四百年内,再经八次分裂,本末合成十一部。这样总有十八部。后文分叙大众、上座两系各派的本宗同义(即各派从它的本部分裂时所公认的主张)和末宗异义(即各派分立以后自宗继续建立的主张)。这一大段系依分裂先后,作十一类来叙述。即(1)一说、说出世、鸡胤三部与根本大众部合叙;(2)西山、北山二部与制多山部合叙;(3)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四部与犊子部合叙;(4)至(11)其余说假、多闻、说一切有、雪山、化地、法藏、饮光、经量各派分叙。现有汉译典籍,关于佛灭后佛教部派分裂次第以及各派异执的较完整的记述,仅有本论一种,所以它实为研究部派教义极重要的资料。
本论以北方有部之说为据,这在各方面都看得出来。如本论叙说有部,认为是佛灭后第三百年许,因与根本上座部少有乖诤而分出来的一部,并与转为雪山部的根本上座部对立,其后即从有部次第分出犊子、化地、饮光、经量诸部。这些即暗示上座内部是长时期的和合,又暗示自宗为根本上座部之最古的代表者,立说亦最先出。又如称跋耆子部为犊子部,称牛王部为鸡胤部,这都是北方有部对于他派表示轻蔑的说法。因之,本论所述和锡兰所传,《舍利弗问经》所传,清辩所传,以及西藏多罗那他所传有部以外的诸说都有出入,而本论所述并不能无条件地看成史实,必须比较研究,才能勘定。
另外,关于大众、上座两根本部派分裂情况的记述,虽基本上为有部之说,但三种汉译本,前后亦不尽同。如关于发生争论的五事的来历,失译本谓由大僧别立,陈译本谓由外道(意在泛指与自宗对立的他派)所立,两译都未确定五事为何人所创,到了唐译才全用婆沙师之说,将五事归之于大天。又关于大众部的形成,秦译谓是三比丘,陈译谓是四种破教大众,所指都偏属大众部的一面;唐译则谓四众共议大天五事,则四众中又有分化,其从大天说者为大众部,反对大天说者为上座部。就这些不同的叙述上看,可知关于根本两部分裂情况的传说,即同在说一切有部之内,也曾有过迭嬗变化,究竟真相还是有待研究的。
本论的梵本已佚。汉文本失译本约在西元402至410年间所出,底本最古,但四序偈前,有“罗什法师集”之语。如属可信,当时本论应有几种梵本流行。唐译文末,附载有玄奘自述一颂,也说“备详众梵本”,则各种梵本中有出入更不待言了。陈译本关于可住子部(即犊子部)本宗同义,载有此部异执三种假、一切众生有二种失等十余则,为余二种译本所无,这或是陈译所据梵本是流行于当时正量部的根据地伐腊毗一带的,因而多出与正量有关的可住子部执若干条。这正可说明本论梵本不同实况的一斑。
本论尚有藏文译本,收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此外,有宇井伯寿的日文译本,又有增田慈良的英文译本。藏文译本,1860年由俄国华西列夫重译成俄文,1926年重新译成英文。日人寺本婉雅与日暮京雄又复译成日文,并附有清辩、律天著作译文对照。
本论的注解,有唐‧窥基撰《述记》一卷,在日本更有注释《述记》的撰述,以荣天撰的《目论》与宪荣撰的《发韧》较为著名。本论的陈译本《部执异论》,有真谛《疏》十卷,已佚,一部分遗文解释各派得名因缘等,散见于隋‧吉藏《三论玄义》及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内。此外,《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内,还收有失译的律天《异部宗轮论中异部说集》,为从本论略抄的性质,内与本论所叙述者有异,可资参考。(游侠)
◎附︰〈异部宗轮论解题〉(编译组)
有关印度佛教史实之演化,佛灭以后,迄大乘盛行以前的大事,除结集而外,当以佛教部派的分化为最重要。尤其在研究小乘佛教史之时,部派之分化一事,实为此时期的基本核心问题。印土记载此一史实的史书,有《文殊师利问经》〈分部品〉,与《异部宗轮论》及其两部同本异译──《十八部论》与《部执异论》。此即古来所称小乘分派史料之“一经三论”。而此数书之中,当以《异部宗轮论》为最重要。
本论篇幅不多,实仅系一篇长文而已。全文叙述佛灭百余年后,由于比丘大天倡议“五事合理”,而引起保守派僧团的攻击,终于肇使教团趋于分裂。此五事如下所列︰(括号内为真谛《部执异论》之异译)
余所诱(余人污染衣)︰阿罗汉仍抵制不了天魔之诱惑,而偶有梦遗的现象。
无知(无明)︰阿罗汉等四果犹有“不染污无知”。
犹豫(疑)︰证四果的圣者,对于佛法诸谛尚有疑惑处,并非完全彻悟无疑。
他令入(他度)︰有些阿罗汉证果时,必须由他人(如佛陀)印证、提醒,才能对圣道真正悟入。
道因声故起(圣道言所显)︰凡修习出世智慧之圣道,修行者必须至诚唱念“苦哉”之语,才能使圣道现起。
这五件事是大天比丘所提倡的。当时反对者以之为“非佛教”。由此而与大天之拥护者分裂为二派。大天一派形成大众部。反对一派形成上座部。此后又由此二部,另分出十八部。本论便是站在说一切有部之立场,以叙述分派经过及本末、各派教义之典籍。
按本论之梵文原典尚未发现,但有藏文本。全书所说,可代表北传佛教所传之分派缘由。至于南传佛教所传说之分派原因,有耶舍警告跋耆比丘之“十事非法”之说。事见南传巴利文藏经。汉译见《善见律毗婆沙》《毗奈耶杂事》等书。
《异部宗轮论》之文字颇简要,单看此译或不能骤然明了。然另有二译本可参阅︰《十八部论》与《部执异论》。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一九八所载分部之说,亦可参考。《部执异论》为真谛译(《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十八部论》之译者,古来有传说为罗什译者,有谓为真谛译者。到底译者为谁,颇难定论。该译先引《文殊师利问经》〈分部品〉全部经文,然后再续以本论论文,体例颇驳杂。
在三种译文中,自是以《异部宗轮论》最好。研究者可参考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今人演培法师亦著有《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一书,解说颇详,可为初学者津梁。
本论作者世友(Vasumitra),一译天友。为印度迦腻色迦时代之佛教学者,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一。事迹见《大唐西域记》卷三。著有《阿毗达摩品类足论》等书。旧传世友曾参与《大毗婆沙》之结集。今人印顺法师认为此事系“不足信的传说”(《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参考资料] 梁启超〈读异部宗轮论述记〉(《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