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弃老国


  印度神话。指一有抛弃老者之陋习的神话王国。依据《杂宝藏经》卷一所载,远古有一国家名“弃老国”。此国法律规定︰“若有老人,必须驱逐。”
  有一大臣,其父老迈,依照国法应遭遗弃,但大臣禀性孝顺,心有不忍。遂掘地造一密室,供其父居住,以便随时奉养。
  尔时有天神捉二蛇来置于金鸾殿上,谓若能分辨此蛇之雌雄,国家可得久安。否则王及国家在七日后当覆灭。王大惧而征询群臣。时,大臣回家,将此事禀告其父,其父乃教导分辨之法。此后天神更出种种难题试王,王皆藉大臣之答案而一一解决。天神乃因此而应允拥护其国土。
  王大喜,将此事告诉大臣。大臣乃以实情相告,谓其违反国法,将老父藏置地穴中。此次因承父教,故得以为王解困,然甚盼国王能解除禁令,准百姓孝养老者。因此之故,王乃下令国中可以养老以尽孝道。
  ◎附︰〈弃老国〉(摘录自《杂宝藏经》卷一)
  佛言︰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老。彼国土中,有老人者,皆远驱弃。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国法,应在[馬*丘]遣。大臣孝顺,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着中,随时孝养。尔时天神,捉持二蛇,着王殿上,而作是言︰若别雌雄,汝国得安。若不别者,汝身及国,七日之后,悉当覆灭。王闻是已,心怀懊恼,即与群臣,参议斯事。各自陈谢,称不能别。即募国界,谁能别者,厚加爵赏。
  大臣归家,往问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别。以细软物,停蛇着上,其躁扰者,当知是雄;住不动者,当知是雌。即如其言,果别雄雌。天神复问言︰谁于睡者,名之为觉;谁于觉者,名之为睡。王与群臣,复不能辩。复募国界,无能解者。大臣问父,此是何言?父言︰此名学人,于诸凡夫,名为觉者;于诸罗汉,名之为睡。即如其言以答。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君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着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又复问言︰以一掬水,多于大海,谁能知之。君臣共议,又不能解。又遍募问,都无知者。大臣问父,此是何语。父言︰此语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净,以一掬水,施于佛僧及以父母急厄病人,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海水极多,不过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万倍,多于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复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颇有人饥穷瘦苦剧于我不?君臣思量,复不能答。臣复以状,往问于父。父即答言︰世间有人,悭贪嫉妒,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身至脚,举动之时,支节火然。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即以斯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复化作一人,手脚杻械,项复着锁,身中火出,举体燋烂。而又问言︰世颇有人苦剧我不?君臣率尔,无知答者。大臣复问其父。父即答言︰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叛于夫主,诽谤三尊,将来之世,堕于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方之,剧汝困苦,百千万倍。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正瑰玮,逾于世人,而又问言︰世间颇有端正之人如我者不?君臣默然,无能答者。臣复问父。父时答言︰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此方之,如瞎猕猴。又以此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复问言︰何者是头。君臣智力,无能答者。臣又问父。父答言︰易知!掷着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举。即以其言,用答天神。天神又以二白草马,形色无异;而复问言︰谁母谁子?君臣亦复无能答者。复问其父。父答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如是所问,悉皆答之。天神欢喜,大遗国王珍琦财宝,而语王言︰汝今国土,我当拥护,令诸外敌,不能侵害。
  王闻是已,极大踊悦。而问臣言︰为是自知?有人教汝?赖汝才智,国土获安。既得珍宝,又许拥护,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愿施无畏,乃敢具陈。王言︰设汝今有万死之罪,犹尚不问,况小罪过。臣白王言︰国有制令,不听养老。臣有老父,不忍遗弃。冒犯王法,藏着地中。臣来应答,尽是父智,非臣之力。唯愿大王,一切国土,还听养老。王即叹美,心生喜悦。奉养臣父,尊以为师。济我国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听弃老,仰令孝养;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