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弘明集
十四卷。南朝梁‧僧祐(445~518)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僧祐自撰“弘明集”目录作十卷三十三篇,而现行本作十四卷五十八篇(包括书末附僧祐后序)。十卷所载都是梁以前的文章,后来增入的,多半是梁代的文章(亦有少数梁以前的文章),而两唐志均载《弘明集》十四卷。因此,现行十四卷本由来已久,或为僧祐自行增补亦未可知。
本书搜集范围,从东汉末迄梁代止。时间三百多年,作者百人左右,僧侣仅有十九人。
本书各卷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卷,论著两篇︰第一篇《牟子理惑论》(牟子书原名《治惑》,唐人避讳改“治”为“理”)。本文共三十七章,多半记载佛法初来史事,并涉及夷夏剃度、报应生死等问题,意在牵缀经典阐扬佛教。第二篇是《正诬论》,未详作者,本人针对一般人所注意的吉凶寿夭灾祥等具体问题为佛教辩诬。
第二卷,论著一篇︰刘宋‧宗炳的《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本文对晋宋之际争辩神灭不灭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宗炳是庐山慧远的弟子,他的主张不出慧远学说的范围。
第三卷,书启五篇,论著一篇︰书启都是何承天与宗炳两人对慧琳《白黑论》互有不同的意见而争论的。《白黑论》论儒释同异,虽主张两家殊途同归,但意在抑佛扬儒,宗炳竭力反对这种议论,何承天却表示赞同。晋‧孙绰的《喻道论》,是对当时本末(后世体用)问题,提出佛教明白主张。
第四卷,论著一篇,书启五篇︰何承天除了对慧琳的《白黑论》激赏而外,还着了一篇《达性论》来诽谤佛教,颜延之写信驳斥他,此下五篇书启 都是二人来往的争论。
第五卷,论著七篇,书启四篇,共十一篇︰自罗含《更生论》起至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止,前后六篇,辩论焦点均在神灭与神不灭问题上。慧远《沙门袒服论》以下三篇,辩论礼制问题。慧远《明报应论》与《三报论》,乃阐明佛教根本教义之一因果报应的,这个问题,在晋、宋间也是争论焦点之一。
第六卷,论著、书启共八篇︰晋‧义熙年间有人比沙门为五蠹之一,道恒乃撰《释驳论》驳斥。宋末道士顾欢撰《夷夏论》,虽以孔老释同为圣人,但坚执夷夏界限排斥佛教,明僧绍的《正二教论》以及谢镇之两封“与顾道士书”都是和他争辩这个问题的,张融的《门律》以及周剡的《难张融门律》并问答三首所辩论的都是当时儒道释三家的本末问题。
第七卷,论著四篇︰从朱昭之的《难顾道士夷夏论》,到僧敏的《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一望而知都是驳斥顾欢《夷夏论》的。
第八卷,论著三篇︰玄术〈辩惑论并序〉条举五逆六极痛斥道教。齐世有道士假张融的名义作《三破论》(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诋毁佛教,于是梁‧刘勰作《灭惑论》,僧顺作《析三破论》,痛加驳斥。
第九卷,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并沈绩序注》一篇,阐明成佛以心为正因的道理。范缜著《神灭论》,想从佛法根本教义上推翻佛教,萧琛与曹思文均著《难神灭论》来驳斥他。范缜《神灭论》全文,载《梁书》本传中,本卷仅载他〈答曹舍人书〉一首。
第十卷,梁武帝《敕答臣下神灭论》,释法云〈与王公朝贵书〉并六十二人答书均站在神不灭的立场破斥《神灭论》。
第十一卷,书启二十七篇,内容可包括为四点︰(1)赞扬佛事,(2)辩难佛不现形,(3)论心源一本,(4)辞世从道不受爵禄。
第十二卷,书启表诏四十篇,所谈的都是当时现实问题,如沙门踞食问题,沙门应不应敬王问题,恒玄料简沙门与求沙门名籍等问题。
第十三卷,文三篇︰晋‧迵超的〈奉法要〉谈三归五戒六斋等具体问题。颜延之的〈庭言告〉二章谈道教重在炼形,佛教重在治心。王该的〈日烛〉意思是佛教主要在说明生死根源以及善恶报应的道理等等,恐一般人不明白,写这篇文章来“助天扬光”,所以叫〈日烛〉。
第十四卷,文共四篇︰竺道爽〈檄太山文〉、智静〈檄魔文〉、宝林〈破魔露布文〉,以上三篇均是摧魔之说,末了一篇为僧祐的〈弘明集后序〉。《出三藏记集》僧祐自撰目录末后有《弘明论》一卷,而本文前面亦作“论云”字样,因而近人认为此篇决非后序,而实是《弘明论》。
本书的主要宗旨在现行本〈弘明集后序〉里,作者指出时人对佛教有六种怀疑(大正52‧95a)︰“(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这六疑其实都是当时儒道两家攻击佛教的焦点。第二疑就是有名的神灭不灭之争的问题,第五疑就是夷夏之争的问题。从佛教立场看来,这六疑都是异端。作者撰集本书的主要宗旨,就在于排斥这一些异端,为法御侮而达到弘道明教的目的。
本书主要的价值有三点︰
第一,本书反映了佛教和儒道思想的斗争。佛教和儒道思想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为夷夏之争,一为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关于夷夏问题,远在春秋时代,由于现实的种族斗争的剧烈,反映在当时以华族为中心的士人阶层的思想里,就形成了一种夷夏之分的看法。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从政治统一的观点出发,在《春秋》中他主张尊王攘夷;从文教风习的观点出发,在《论语》中他主张用夏变夷。从此严夷夏之分的思想就成了儒家主要传统思想之一。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占了统治地位,作为儒家主要思想之一的严夷夏之分的看法,更普及到一般社会人心中。
东晋、刘宋之际,道教的势力逐渐确立。严夷夏之分的儒家学说又变成了儒道两家共同反对外来思想佛教的旗帜,特别是道教反对佛教尤为激烈。
刘宋末年,道士顾欢作《夷夏论》,表面上虽然主张孔、老、释同为圣人,而实际上他却坚执夷夏界限来排斥佛教。本来宗教与学术思想是有国际性的,就不应该说什么夷夏的界限,不过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这种说法是可以根本颠覆佛教的。所以两家的争辩异常激烈,顾欢的《夷夏论》发表之后,明僧绍就写了《正二教论》来驳斥他,其次谢镇之、朱昭之、朱广之、释慧远、释僧愍也均写了书惟彖袢菪[以論駁。成為宋、齊之際思想鬥爭中的一件大事。
此外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齊、梁之際,神滅與神不滅的論爭。神滅思想在兩漢本來是與自然科學思想結合的道家反對儒家有神論的鮮明旗幟。到了魏、晉,道家思想一部分變質而為講究導引煉丹以求長生的神仙派,與佛家的神不滅思想漸趨一致,而原來的道家神滅思想反為儒家所繼承而用來作為反對佛教主要旗幟之一(清談家也利用神滅思想反佛)。
當時的佛教主張眾生有神明相續一直至於成佛。如果主張神明不相續,當然就不會有成佛這一回事。這個問題,早在東晉、劉宋之際就已開始爭論,到蕭齊時代范縝《神滅論》出,佛教與儒道兩家的思想鬥爭就達到了白熱化階段。
范縝是「博通經術尤精三禮」的儒家,而又吸收了道家自然主義的思想。這樣他的《神滅論》出,當時就引起竟陵王蕭子良聚集眾人來和他辯難,蕭琛、曹思文、沈約等作文章加以駁斥,但都不能屈服他。梁武帝令臣下答覆他的神滅論,當時答覆者有六十二人之多。這是齊、梁之際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本書反映了當時人對佛教的理解。佛教是世界上含有豐富哲學思想的一種宗教。它的教義不但廣闊而且淵深,部派也多,部派的學術思想也異常複雜。它的全部學說不是一下子傳入中國,而是隨時間的推移一部分一部分地傳來,終至於幾乎全部傳入中國。當某部分佛教思想傳入而得到高僧大德弘揚的時候,傳入的這部分思想就對一般佛教徒起了支配的作用。以對神不滅這個問題的看法為例,它不但反映了當時人對佛教的理解,同時它也說明了那種理解和當時傳入的佛教思想有怎樣的關係。東晉、南朝佛教徒對神不滅的理解,是和當時所傳小乘中的犢子部和正量部的有我論有相當關係。
《弘明集》所載第一篇主張神不滅的文章,是劉宋‧宗炳的《明佛論》(又名《神不滅論》)。宗炳為廬山慧遠的弟子,慧遠乃當時內外宗仰的大德,在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中,最後一篇就是〈形盡神不滅〉。他所謂神指的是精靈(靈魂),和犢子部正量部的勝義補特伽羅並無二致,這也不是偶然的。在《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中,曾記載晉‧太元十六年(391)有一個罽賓沙門叫做僧伽提婆的來到了潯陽,慧遠特地請他翻譯《阿毗曇心》與《三法度論》,還替他製序弘揚。其中《三法度論》是賢胄部的著述,賢胄部與正量部都同出於犢子(犢子部分為四派,他們是四派中的兩派),所以犢子部與正量部的根本思想──有我論就反映在《三法度論》中。而犢子部與正量部的這一思想,又通過《三法度論》而影響於東晉、南朝佛教思想界。不但慧遠的〈形盡神不滅〉的理論應用到它,乃至後來與范縝作鬥爭的一切神不滅的理論,都無不和它有關。
第三,本書保存著珍貴的文獻。《弘明集》的作者百人都是當時的名流。百人中如習鑿齒、羅含、孫盛等雖有專集行世,但其餘沒有專集行世的人不少。這些名流的文章,要不是《弘明集》的編集,可能都沒有機會保存下來而早就失傳了。(田光烈)
〔參考資料〕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大唐內典錄》卷四;《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