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彈指(梵acchaṭā,藏se-gol)
謂以拇指與中指壓食指,復以食指向外急彈作聲。為古代印度人的行為習慣之一,係用以表示歡喜、允諾或當作警示之信號。如《法華經》卷六〈神力品〉云(大正9‧52b)︰「諸佛謦欬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又,《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云(大正2‧704b)︰「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爾時世尊彈指可之。」
此中,《法華經》所說者,係表虔敬歡喜之意;《增一阿含經》所說,則為允諾之表示。而新譯《華嚴經》卷七十九〈入法界品〉所載,善財童子至彌勒菩薩樓閣前,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及卷下皆云︰入室時當彈指。此二者所言之彈指,皆含有警示之作用。
又,彈指所需時間極短,故經中亦常以之喻短暫的時間,稱之為一彈指或一彈指頃。如《觀無量壽經》云(大正12‧344c)︰「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一〈學品〉云(大正8‧659c)︰「若復有人於一彈指頃,能修行是般若波羅蜜多者,其所得福倍勝於前。」
關於一彈指的時限長短,《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謂,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大智度論》卷八十三謂,彈指頃有六十念;《俱舍論》卷十二謂,如壯士一疾彈指頃有六十五剎那;《處處經》謂,彈指間有九百六十生死;《大安般守意經》序云,彈指之間,心有九百六十轉;《菩薩處胎經》卷二謂,拍手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諸說紛紜,莫衷一是。
〔參考資料〕 《大智度論》卷三十;《法華經論》卷下;《法華經文句》卷十(下);《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祖庭事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