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彌勒寺
韓國古剎。位於全羅北道益山郡金馬面箕陽里。係百濟武王(600~640在位)所創建,一號王興寺。相傳武王一日與王妃行幸師子寺,至龍華山下池邊,適有彌勒三尊之影像映現於池中,於是留駕禮拜。後循王妃之願求,乃填池以為寺地,並依龍華三會而規劃為三院,開始營造堂塔廡廊。爾時新羅真平王(579~631在位)對此事亦頗隨喜,曾遣百工協助工程。至武王三十五年(634)二月乃告落成。
一說謂武王之父法王即位二年正月開始營建,始號王興寺。後武王繼承其業完成之,而改稱為彌勒寺。當時之東塔院、中塔院、西塔院三區各建立大殿、六重塔、迴廊等,與四周雄偉之景觀相襯,曾被譽為朝鮮半島無雙的大伽藍。可惜在新羅‧聖德王十八年(719)九月,由於地震而使堂塔破損,寺運乃頓告衰微。
現今之此寺舊址尚存石幢支柱二基、西塔一基及礎石等。西塔一稱大塔,石造六層,首層之平面方二十七尺二寸。除東面之外,破損甚為嚴重,然仍被認為是現存朝鮮石塔中之最大遺構。其結構近似日本之木造塔,層層遞減之幅度頗大。此寺之建築規劃,被認為是百濟式伽藍配置的典型。在韓國佛教建築史上甚具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 《三國遺事》卷二、卷三;《三國史記》卷二十七;《東國輿地勝覽》卷三十三;《東史會綱》卷二;《朝鮮佛教通史》上編;愛宕顯昌《韓國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