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彌蘭王(梵Milinda,巴Milinda)


  西元前二世紀左右,統治西北印度的大夏國王。又作彌蘭陀王、畢鄰陀王、旻鄰陀王。依巴利文《彌蘭王所問經》(Milinda-pañha)〈序說〉(Bāhira-kathā)所述,此王住在舍竭城(Sāgala),賢明聰慧,虔修諸種祭儀,通達《隨聞經》(Suti)、《憶念經》(Sammuti)等十九種學。體力、武勇等為閻浮提中第一,可謂精力、財、慧具足。
  此王對生命問題甚為關心,曾四處尋訪能與其辯論並解決疑惑者,但諸多智者之論點均無法使他滿意,甚至富蘭那迦葉等外道六師及大臣所推薦的野和羅(āyupāla)長老也被他駁倒。當時,正好有一沙門那先(Nāgasena)率一群比丘至舍竭城,王得知後,乃邀其共論法義。
  關於上述彌蘭王之事蹟,漢譯《那先比丘經》卷上的記載也大體相同。據說,此王與那先比丘問答教義之後,嘗建立名為彌蘭的精舍,並捐資予佛教教團。其後他本人也出家為僧,後且證得阿羅漢果。此外,《雜寶藏經》卷九〈難陀王與那伽斯那共論緣〉所說的難陀王,以及《俱舍論》卷三十所載,與龍軍(那先)論命身之異同的畢鄰陀王,應該都是指彌蘭王。
  經典中的彌蘭王,一般推定是領有喀布爾(Kābul)河及五河地方(Panjab)的Menandros王。此王入侵中印度的年代,根據古錢學的研究,可能是西元前156~153年左右,即熏迦(śuṅga)王朝弗沙蜜多羅(Puṣyamitra)王統治時代的晚年。另依二世紀初希臘人Plutarchus的記錄,此王逝世後,葬禮隆重而莊嚴,其遺骨被分配於各城巿,以供人憑弔。
  彌蘭王所鑄造的貨幣,主要通行於喀布爾及五河地方,此外亦流傳於其東方及南方,而到達閻牟那河南方的Hamīrpur。其貨幣種類極多,圖案則有寶輪圖及「隨法者(Dharmi-kasa)」的字跡,由此亦可推知此王對佛教的關心。
  〔參考資料〕 《阿毗達磨俱舍論釋》卷二十二;《彌蘭王所問經》第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