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彭際清(1740~1796)


  名紹升,字允初,號尺木,又號知歸子及二林居士,際清是他受菩薩戒的法名。他生於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一個典型的士族家庭。父祖都以科第仕宧,際清也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及第,授縣官,他辭而不就。
  際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學,又從道士學修煉之術,三年無驗。後從友人薛家三(起風)聽聞佛法;入京師應試,得識瑞金羅有高,有高好佛書,自是日以佛學相切磋。及讀明高僧《紫柏全集》,始歸心佛法。繼讀蓮池、憨山、蕅益諸人著書,遂深信淨土法門(〈四大師傳後紀〉)。他因私淑蓮池,誓願往生淨土,自號「知歸子」。乾隆三十八年,從蘇州華藏庵聞學受菩薩優婆塞戒,這時年三十四歲。
  際清受皈戒後,素食淨行。其妻費蘭襄亦受優婆夷戒。二女阿環、阿瑩日常背誦《法華經》。其家庭生活充滿佛教的氣氛。
  際清少讀儒書,慕梁溪(江蘇無錫)高攀龍之為人;學佛以後,又慕廬山劉遺民的逸行。因這二人往來修學之地同名東林,他乃自題其居曰「二林」,並以為號。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汪縉(大紳)和江西瑞金羅有高(台山),三人都治理學,為清代理學中的一個流派。學佛以後又成了親切的清淨法侶。際清曾與汪縉共立建陽書院,作起懦、決疑等偈以勗學人。有高喜究天台教義,又遍讀大乘經及諸經義疏,而際清則獨歸信淨土法門。他於淨土教義,於蓮池外,又極推重省庵。並與同時的北京紅螺山徹悟、揚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相交遊,往來論道。
  乾隆五十年,他屏居蘇州文星閣,專修一行三昧,繫心一佛,因顏所住處曰「一行居」。後來他即把他生平所作願文、敘、題記、銘傳等有關佛教雜著編成《一行居集》。
  際清時常閉關念佛、發願迴向。他所撰的〈受菩薩戒發願文〉、〈閉關發願偈〉、〈安居迴向偈〉及〈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等,皆信願莊嚴,足以感動人心。晚年於杭州武林門外,和二、三禪侶靜修。他在這裏安居二年,後以病歸。又時常掩關僧舍,愛太湖秀峰寺風景之美,常在那裏專修淨業。嘉慶元年(1796),念佛安詳而逝,年五十七。
  際清的文學,得力於佛學處甚多。他自言自讀佛經,始得為文之旨,特別是受了《華嚴》《般若》及《四十二章經》的影響。他稱這些佛經,有如千尋飛瀑和靜夜鐘聲,發人深省而汲之無盡。羅台山評其文字︰如梅如蓮,寒香寂靜,和風扇物。他亦以為知言。
  際清雖專修淨土法門,仍廣讀大小乘經論。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網》《觀經》《楞嚴》《維摩》《華嚴》《金剛》《遺教》等三十餘種佛經的讀後記,即每讀一經,便寫一題記介紹一經的大意,和他的體會等。
  際清尤注意周濟貧困孤寡等悲田、福田事業,並從事刻經、飯僧、施衣、放生等善行,積二十年不懈。對於法侶如羅有高、汪縉等,每通信論道,啟發箴規,懇切備至。羅有高在京屢試不第,每次南歸,際清都延住其家,俾遊名山或閉關念佛,沉浸於宗教信願中。汪縉聰明才辯,但言行時有未相應處,則常致書規勸。他們三人的友誼之篤,一時傳為美談。羅、汪二人早逝,際清都為他們編集遺文,刻行於世。
  際清的著作,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阿彌陀經約論》一卷、《一乘決疑論》一卷、《華嚴經念佛三昧論》一卷、《居士傳》五十六卷、《善女人傳》二卷、《二林居集》二十四卷、《一行居集》八卷、《二林唱和詩》《觀河集》《測海集》各一卷。此外由他發起編纂,經其從子彭希涑等編成的有《淨土聖賢錄》九卷。又由他重刊的有《淨土三經》《省庵法師語錄》二卷、《念佛警策》三卷、《西方公據》二卷等(現均存)。(林子青)
  〔參考資料〕 《居士傳》卷五;《清史》卷四八0〈彭定求傳〉卷十二;蔣維喬《中國佛教史》第十七章;牧田諦亮著‧索文林譯《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