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往世書(梵Purāṇa)


  古印度神話傳說的總集;為印度教聖典之一。譯為古事記或音譯為富蘭那。目前傳於世的往世書,可分為Mahāpurāṇa、Upapurāṇa等兩大類,每一類各有十八部,即︰
  (1)Mahāpurāṇa︰Brahma、Padma、Viṣṇu、Vāyu、Bhāgavata、Nārada、Mārkaṇ-ḍeya、Agni、Bhaviṣya、Brahmavaivarta、Liṇga、Varāha、Skanda、Vāmana、Kūr-ma、Matsya、Garuḍa、Brahmaṇḍa。
  (2)Upapurāṇa︰Sanatkumāra、Nārasiṃha、Aṇḍa、Dūrvāsasa、Nārada、Kāpila、Mānava、Uśanasa、Brahmāṇḍa、Varuṇa、Kālika、Mahiśa、Sāmba、Saura、Pāraśara、Marīca、Bhārgava、Kaumāra。
  在婆羅門教古文獻及法典中,「Purāṇa」與「Ithihāsa」都被稱為第五吠陀。較早的往世書的作者,被認為即《摩訶婆羅多》的作者廣博仙人(Vyāsa)。但是,現存的往世書,其出處相當蕪雜,內容也有被穿插、竄改的痕跡,形成的年代大約在西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
  根據《Amrakośa》所載,往世書有五種主題,即宇宙起源、輪迴再造、神仙的系譜、聖人的世系源流、王朝的歷史。然而現存的往世書未必全依此一準則,也就是有此五種主題的,是Upapurāṇa中的往世書,而在Mahā-purāṇa中的往世書係以祭典、習俗為其主要內容,此外,還包括了神殿、神像的建立,社會階級、聖地以及哲學思想、醫學、文法、詩學、音樂等內容。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它們似乎是一種百科全書。
  早期的往世書是由吟遊詩人Sūta Loma-harṣaṇa所傳述,其後,透過寺廟神職人員的傳介,乃被視為《吠陀》的補遺,用來教育沒有資格學習《吠陀》的婦女以及首陀羅。這些往世書的敘述非常不統一,表現的手法也分外誇張,但是,在瞭解印度教哲學、宗教的發展以及民俗學上,它提供了甚為珍貴的資料。
  ◎附一︰金克木《梵語文學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摘錄)
  往世書中的大神
  往世書是像大史詩一樣長期積累的作品,成書時代大概是從西元前不久到西元後約一千年左右的期間以內。現在的往世書有十八部,另有小往世書十八部。對人民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一些神話保存在幾部最流行的往世書裏。
  這十八部往世書的書名是︰(1)《梵天往世書》,(2)《蓮花往世書》,(3)《毗濕奴往世書》,(4)《濕婆往世書》(一名《風神往世書》),(5)《薄伽梵往世書》,(6)《那羅陀往世書》,(7)《摩根德耶往世書》,(8)《火神往世書》,(9)《未來往世書》,(10)《梵轉往世書》,(11)《林伽往世書》,(12)《野豬往世書》,(13)《室建陀往世書》,(14)《侏儒往世書》,(15)《龜往世書》,(16)《魚往世書》,(17)《大鵬往世書》,(18) 《梵卵往世書》。各書成書有早有晚,很難確定年代。
  往世書既是所謂「歷史傳說」,在印度傳統中它被認為就是歷史。其中包括了關於開天闢地宇宙起源的神話,還有帝王的世系和各朝代的記述。這些類似歷史的成分常出以預言形式,事實與幻想交織在一起。有的更夾雜著許多其他材料,如政治、法律、醫學,甚至詩律、修詞學、文法(《火神往世書》),帶有百科全書的性質。書中有許多頌神詩歌常被摘出作為經咒或禱詞。這些書似乎經過初步的統一編訂,各書都照上述次序列舉十八部往世書;但內容又沒有經過一致的加工,顯得雜亂無章。直到今天,這些重要文獻還沒有全部校刊,更未曾得到科學的整理和分析。
  往世書的形式是模仿《摩訶婆羅多》的。作者也被說是大史詩的作者,即毗耶娑(廣博仙人)。它的主體是詩,而有部分散文;全書採取對話格式,分段標明某某人說;詩的格律與史詩基本相同。篇幅大小不一,最長的竟達到大史詩的一半左右(《蓮花往世書》《室建陀往世書》)。作為詩歌來說,這些書的成就一般是不高的。作者的目的是用當時的觀點紀錄他們所謂歷史,以宣傳本階級對於當前時代的觀點。由於長期修訂、互相模仿和改作,裏面有很多混亂、重複和矛盾。只有幾部顯出了有條理的整理安排。總起來說,往世書的內容有過很大的歷史作用和影響;但是分別來說,各書又彼此不同,大多數似乎並不曾成為流行的讀物,許多久已為一般人遺忘,只有幾部書長期為人傳誦,內容幾乎家喻戶曉。至於所謂小往世書,則產生既晚,也沒有什麼重要地位。
  綜合看來,往世書裏貫串著循環論的歷史觀點,著重的不是真實的朝代而是作者心目中的所謂「時代(由伽)」,充滿了以今為古和藉古諷今的對過往時代的眷戀。它們一致認為從開天闢地以來,歷史共經過四個時代,當前是第四個,也是最壞的時代,以後世界必然毀滅,然後一切還原,又回到最好的第一個時代去。
  ◎附二︰金克木《梵語文學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三節(摘錄)
  往世書類型的文獻
  (主要的往世書)實際上是西元後幾百年間發展起來的大批宗教文獻的一部分。(個別的往世書成書時期可能在西元以前,但大多數是出於西元以後,而十八部小往世書則是很晚的產物。)有許多與往世書同類型的文獻,大概也是產生於往世書大量出現的時期。我們可以把它們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宗教或哲學為主的,一是文學性質較強的。
  第一類中包括一些附屬於往世書的「頌神詩」,崇拜羅摩和藉史詩故事宣傳唯心主義哲學的詩體著作。我們以後介紹非文學的文獻時再加論述。有一部改寫《摩訶婆羅多》的史詩體的作品稱為《闍彌尼的婆羅多》;其中的〈馬祭篇〉,彷彿是補充原詩的〈馬祭篇〉,裏面有許多故事都是大史詩中不見的,而全詩則充滿崇拜毗濕奴和黑天的言詞。這一類作品似乎是史詩和往世書的續編或改編,實際都是獨立的新作,著作時間也較晚。此外,還有現代幾個教派的經典,大體上可以分為拜遍入天的,拜大自在天的,拜大自在天的妻子的化身的三類。這許多書多半還沒有經過整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宗教的和神祕主義的經典的語言雖是梵語,卻不是正確的文言,寫的人的文化教養不高。這三個教派是包括社會下層人民的。
  和這些教派文獻類似的,有一大批佛教文獻。其中有的發現了原文,也是用半文半白的,或則不正確的梵語寫的。許多只保存在漢譯和藏譯裏面。五世紀起屢次譯成漢語又已發現原文的《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和《金光明經》(有梵語及回鶻語殘卷在新疆發現)可為例子。這一類的大乘佛教經典都帶有往世書類型文體的特點。《妙法蓮華經》歌頌佛、菩薩的威力以及虔誠信仰的重要。《阿彌陀經》宣傳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兩部都曾經在我國社會上長期廣泛流行。《金光明經》也飽含神祕主義的頌讚。
  第二類中首先是《訶利世系》。這名為大史詩的附錄,實際是長達一萬六千多頌的往世書類型的詩體著作。訶利就是遍入天,也就是黑天。這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黑天所屬家族的王朝世系,包括很多大史詩已有的傳說。第二部分是黑天傳記,故事內容跟《薄伽梵往世書》第十篇相仿。第三部分名為關於未來的預言,其實只一部分是在未來的名下描寫當代的災難,其餘是神話、傳說的雜集。
  佛教文獻中屬於往世書類型而較有文學意味的是關於佛陀生平的誇張的傳說。在巴利語文獻中已經有了神化了的佛的傳記。更誇張的描寫卻在另一些經典裏。其中有兩部的原文已經校印出來,都是篇幅巨大的,並且自名為往世書。一部有兩種漢譯相當,即晉朝(三世紀)譯的《普曜經》和唐朝(七世紀)譯的《方廣大莊嚴經》,原文名為《神通遊戲》。另一部原名是《大事》,大體上是隋朝(六世紀)漢譯的《佛本行集經》一類。漢譯末尾說各派都有此書,一派的同一書名為《大事》。
  在這類佛的傳記中,佛陀已經從原先的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升格為宇宙大神了。他已經不僅有了轉輪王(皇帝)的身體特徵,而且有了統御世界的地位。出生、出家等等都不過是神的幻化作用而已。(中略)
  這一類描述佛的神奇事蹟的著作(有的包括佛的門徒的事蹟及其他故事),在漢譯中有各種本子,繁簡不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宗教信仰的宣傳為主要內容,沒有多少教理。形式多半是散文為主,夾雜一些詩。往往堆砌了許多半是當時知識,半是幻想湊數的材料排比。有的列舉王族世系,和往世書一樣。(中略)這些佛傳對佛的出家,以及成道時降魔的情景著重描寫,表明這在當時已經成為宣傳的重要內容,因而也帶有文學創作的性質。這些書的出現,證明那些佛教徒作者不再是早期的沿門乞食的沙門,而是有貴族富豪撥財產供應的上層人物了。書的內容喪失了民間文學的氣息,而帶有古典文學的華麗色彩。例如《佛本行集經》篇幅很長(漢譯有六十卷),內容很雜,提到的許多典故多見於《摩訶婆羅多》中,人物和生活都不是出於平民,可見作者熟悉文獻而不熟悉或不關心民間生活。(中略)
  作為文學作品,這些往世書類型的著作沒有很大價值,只是表現了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方面。它們對於了解印度宗教和哲學思想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但都和往世書一樣不能算做文學作品。不過,這一類型的書中有奇特的幻想和豐富的譬喻,連篇排比,詩文錯雜,在從史詩到古典文學的文體、風格、技巧的發展中,它們仍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參考資料〕 真田有美《ブラ一ナの成立と內容についと》;中野義照《ブラ一ナ概說》;E. Sieg《Die Sagenstoffe des ṛgveda und indischeitihasatradition》;F. E. Pargiter《 Ancient Indianhistorical Tradition》;W. Kirfel《Das PurāṇaPañcalakṣaṇa》《Das Purāṇa vom Weltgeba|ude》;A. D. Pusalker《Studies in Epics and Purāṇas ofindia》;R. C. Hazra《Studies in the Purāṇic Recordson Hindu Rites and Customs》《Studies in the Up-apurāṇa I & 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