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律宗(1)
中國十三宗之一。以研習及傳持戒律為主。它所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稱為四分律宗。
據僧史記載,漢地翻譯戒律和實行受戒,始於曹魏‧嘉平年中(249~253)。當時中天竺曇訶迦羅來到洛陽,看見中國僧人只剪落鬚髮而沒有受戒,於是譯出《僧祇戒心》,即摩訶僧祇部的戒本,以為持戒的準繩。又請梵僧建立羯磨法(即受戒規則)創行受戒。不久又有安息沙門曇諦,於正元年中(254~255)來到洛陽,譯出曇無德部的受戒作法。此後又經過二百餘年,印度流傳的《十誦律》等四部廣律,也先後在中國譯出。所謂「律分五部」,只有迦葉遺部的廣律沒有傳來。接著解釋廣律的論著也陸續譯出,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毗尼母論》等五種。所以此宗的典據通稱為「四律五論」。
四律是︰
(1)《十誦律》︰六十一卷,薩婆多部律,姚秦時弗若多羅、鳩摩羅什譯。
(2)《四分律》︰六十卷,曇無德部律,姚秦時佛陀耶舍、竺佛念譯。
(3)《摩訶僧祇律》︰四十卷,窟內上座部律,東晉時佛陀跋陀羅、法顯譯。
(4)《五分律》︰三十卷,彌沙塞部律,劉宋時佛陀什、竺道生譯。
五論是︰
(1)《毗尼母論》︰八卷,曇無德部,失譯人名,早期的佛經目錄書都把它附在姚秦譯經的條目內。
(2)《摩得勒伽論》︰十卷,薩婆多部,劉宋時僧伽跋摩譯。
(3)《善見論》︰十八卷,南方曇無德部,南齊時僧伽跋陀羅譯。
(4)《薩婆多論》︰九卷,薩婆多部,失譯人名,早期佛經目錄書都把它附在姚秦譯經條內。
(5)《明了論》︰一卷,正量部,陳時真諦譯。
四律譯出後,流行於南北各地,但其後弘通獨盛蔚為一宗的,只有《四分律》。此律譯出六十多年後(北魏孝文帝時代,471~499),先有法聰,在平城開講此律,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六卷,內容只是大段科文;到了慧光(468~537),對《四分律》的研習弘通才逐漸盛行。慧光由佛陀扇多的啟示,造《四分律疏》一二0紙,並刪定《羯磨戒本》,奠立了此宗的基礎。慧光的弟子中,繼起的有道雲、道暉、洪理、曇隱。道雲奉慧光遺命專弘律部,撰《四分律疏》九卷。道暉又把道雲所撰之疏加以整理,略為七卷。洪理撰《四分律鈔》二卷。曇隱起初宗奉道覆,聽受律部,後來更從慧光採擷精要。道雲之下有道洪、洪遵兩系。道洪之下有智首、慧進、慧休、道傑等;洪遵之下有洪淵、慧璡、玄琬等;而形成四分律宗的,是智首的法系。智首(567~635),漳濱人,幼年從僧稠的弟子智旻出家,後從道洪聽受律學,概嘆當時五部律互相混雜,於是研核古今學說,撰《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又以道雲《疏》為基礎,概括各部同異,決定去取,撰成《四分律疏》若干卷,世稱廣疏(一稱大疏)。智首弘揚律學三十餘年,唐代的律學者大都受了他的影響。他的弟子道宣繼承他的遺範,廣事著述,並用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大興四分一宗。道宣(596~667),吳興人(一說丹徒人),十五歲出家,從智首受具足戒,鑽研律部,既而入終南山潛心述作,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三卷、《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後來學者稱為三大部;又把他所著的《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六卷、《四分比丘尼鈔》六卷合稱五大部。因道宣住終南山,後人又稱他這一學系為南山宗。他的弟子有大慈、文綱、名恪、周秀、靈萼、融濟及新羅‧智仁等。就中繼承法系的,是周秀。和道宣同門的有道世(﹖~683),也於律學深有研究,經常和道宣一同敷揚律部,著有《四分律討要》及《四分律尼鈔》,大體和道宣的學說相同,所以也屬於南山宗。
與道宣同時並宏《四分律》學的,還有相州日光寺法礪,開相部宗;西太原寺東塔懷素,開東塔宗;與道宣並稱律宗三家。法礪(569~635),冀州趙郡人,起初師事靈裕,後從靜洪學《四分》,更就洪淵聽受《四分》大義,又窮究《十誦》,開拓異聞,參考經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他的學說盛行於相州一帶,所以稱為相部宗。弟子有明導、曇光、道成等。懷素(625~698)是道成的弟子,京兆人,幼年出家,曾入玄奘門下,參加譯事,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採用新譯有部《婆沙》《俱舍》等論的解釋,彈斥法礪《四分律疏》的錯誤,也稱新疏,而稱法礪之疏為舊疏,後來又撰《新疏拾遺鈔》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等。並自講新疏五十餘遍。懷素住西太原寺的東塔,所以稱為東塔宗。唐代律宗三系間互有爭論,而相部和東塔的爭論最烈。開元年中(713~741),法礪門下西塔滿意的弟子定賓,撰《四分律疏飾宗義記》二十卷,詳解法礪疏;更撰《破迷執記》一卷,救法礪的大義,破懷素的異解。滿意的再傳弟子曇一,又撰《四分律發正義記》十卷,「斥破南山」。到了大曆十三年(778),代宗敕令三系學者十四人,在安國寺律院集合,決定新舊兩疏的是非,僉定一本流行。結果,如淨等寫成〈敕僉定四分律疏〉進呈,同時仍請新舊兩疏並行,也得到許可。後來相部、東塔兩系逐漸衰微,只南山一系傳承獨盛,綿延不絕。
繼承道宣法系的周秀,以次遞傳道恒(撰有《行事鈔記》十卷)、省躬(撰有《行事鈔順正記》十卷)、慧正、玄暢(世稱法寶大師,撰有《行事鈔顯正記》)、元表(撰有《行事鈔義記》五卷)、守言、元解、法榮、處元(一稱處雲,撰有《拾遺記》三卷)、擇悟(撰有《義苑記》七卷)、允堪、擇其、元照等。律宗到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1005~1061),錢塘人,嘗住持西湖菩提寺,專弘律部,宋‧慶曆、皇祐年中(1041~1053),依照戒律在杭州大昭慶寺、蘇州開元寺、秀州精嚴寺建立戒壇,每年度僧。所有道宣的重要著述,他都作了記解,有《行事鈔會正記》《戒本疏發揮記》《羯磨疏正源記》《拾毗尼義鈔輔要記》《教誡儀通衍記》《淨心誡觀發真鈔》等十部,世稱十本記主。元照(1048~1116),餘杭人,初依祥符寺慧鑒出家,專學毗尼。後來從天台宗學者處謙探究天台教觀,並博究群宗,而以律為本。最後三十年間,住持杭州的靈芝寺,廣事講說及述作,著有《行事鈔資持記》《戒本疏行宗記》《羯磨疏濟緣記》共一百餘卷。他用天台宗的教義作《資持記》,以闡明道宣的學說,和允堪的《會正記》也有區別,於是南山一系分作會正、資持兩家。其後,律宗又衰,只元照下有智交、準一、法政、法久、了宏、妙蓮,次第相承。元明之際,法系傳承幾乎無聞,到明末清初,才有如馨在金陵的靈谷寺傳戒說法,重興南山律宗。其弟子有寂光,初習賢首教觀,次就如馨傳受毗尼,後在金陵的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再傳有讀體、戒潤。讀體(1602~1679)繼承寂光的法席,以十誓勵眾,共同遵行。自此以後,依律受戒,結界安居,著有《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範》四卷、《剃度正範》《僧行軌則》《三歸五八戒正範》《教誡尼正範》《毗尼日用切要》《黑白布薩》各一卷。讀體的弟子,以德基、書玉為最著。德基著有《羯磨會釋》十四卷、《比丘戒本會義》十二卷、《毗尼關要》十六卷等。書玉住持杭州昭慶寺,著有《梵網經菩薩戒律》八卷、《毗尼日用切要乳香記》《沙彌律儀要略述義》各二卷。德基下真義、常松、實詠、福聚,次第相承。福聚於雍正十二年(1734)奉召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統》等,其下有性言、圓先、明如、定靜、慧皓、昌蒼、海然、印宗、發圓,次第相承。戒潤弘律宗於常州天寧寺,著《楞伽經貫珠》十卷,傳承不詳。
此外,唐‧道宣門下弘景的弟子鑑真(688~763)於開元年間,在揚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導一方。其時有日僧榮睿、普照等來中國求法,於天寶元年(742)到揚州禮請他到日本傳弘戒律,於是和比丘思托等東行,從天寶元年到十二年(753)間,渡海六次,歷盡艱辛,雙目失明,終於到了當時日本的都城奈良,築壇傳戒。自此以後,就在日本敷弘律藏。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律宗將佛陀所製的一切諸戒歸納為「止持」、「作持」二類,以比丘、比丘尼二眾制止身口不作諸惡的「別解脫戒」為「止持」戒,以安居、說戒、悔過等行持軌則為「作持」戒。《四分律》中,前半部解釋僧尼二眾的別解脫戒︰比丘戒中有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提、四提舍尼、百眾學法、七滅諍;比丘尼戒中有八波羅夷、十七僧殘、三十捨墮、一七八單提、八提舍尼、百眾學法、七滅諍,這些即止持門。《四分律》後半部解釋受戒、說戒、安居、自恣、皮革、衣、藥、迦絺那衣、拘睒彌、瞻波、呵責、人、覆藏、遮、破僧、滅諍、比丘尼、法、房舍、雜二十種犍度(意譯為「聚」),這些都是作持門。南山五大部內容也不出此二類。《戒本疏》說明止持,《羯磨疏》說明一持。《行事鈔》上下二卷說明作持,中卷說明止持。《拾毗尼義鈔》多說明止持,《比丘尼鈔》說明比丘尼止作二持。
律宗主要的學說是戒體論,三家的分歧也就在此。依《行事鈔》等所說,一切諸戒都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制的各種戒律;戒體是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戒行是受戒後隨順戒體防止三業罪惡的如法行為;戒相是由於戒行堅固而表現於外可作為軌範的相狀。此中戒體,舊譯稱「無作」,新譯稱「無表」。古德多依《成實論》,以「無作」戒體為非色非心的「不相應行法」,相部法礪即依此立說,唱非色非心戒體論。東塔懷素則依《俱舍論》,以「無表業」為色法,唱色法戒體論。南山道宣說《四分律》通於大乘,以阿賴耶識所藏的種子為戒體。它和色法戒體、非色非心法戒體說相對,稱為心法戒體。
南山律宗把釋迦一代的教法區分作化、制(或行)二教,以化教為如來教化眾生使其發生禪定及智慧的教法,如四阿含等經、《發智》、「六足」等論。制教為如來教誡眾生而對其行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誦》等律。此宗更把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把制教分作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宗。性空教、實法教、假名宗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是說直下從諸法的當體觀察真空無相的教法,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是說觀察諸法外塵本無「唯有識心」性相圓融的教法,攝大乘《華嚴》《楞伽》《法華》《涅槃》。制教三宗中︰實法宗即立一切諸法實有的薩婆多部等,此宗以色法為戒體。假名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的經量部等,此宗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圓教宗即立一切諸法唯有識的唯識圓教等,此宗以心法種子為戒體。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屬唯識圓教宗。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說,起於慧光,道宣更在《羯磨疏》裏,從律文中搜尋出五種理由來證明其說。其一「沓婆回心」,這在解釋「僧殘」的律文中,說到無根謗戒,沓婆比丘得了羅漢果之後,發生厭棄此身無常之心,欲修利他行,求牢固法;此可為回心向大的很好說明。其二「施生成佛」,在戒本尾迴向文有「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兩句,和《華嚴》《法華》圓頓之意相通。其三「相召佛子」,在律序中一再說「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佛子的稱呼簡直和《梵網》大戒一樣。其四「捨財用輕」,並解釋「捨墮」戒中,所捨的財物如果僧用不還,只犯「突吉羅」輕罪,這和大乘戒以意業分判輕重相通。其五「識了塵境」,在解釋「單提法」中妄語戒的見聞覺知,說眼識能見等,這也和大乘毗曇的說法相通。由《四分》通大乘的看法,更進一步建立三學圓融無礙說。此即大小二乘各立三學,就大乘圓教三學說︰戒是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三聚淨戒;把心停止在諸法都以識為根本的看法上是定;詳細觀察它是慧。這三學圓融互攝,隨便一種就含攝其餘的兩種。三聚淨戒也是大乘圓融行,互相含攝。用這種意思去推論,對於小乘戒也可圓融無礙。像殺生一種戒,就三聚具備︰止息各種殺緣是攝律儀戒,經常從事生命的保護是攝善法戒,保護眾生的生命是攝眾生戒。殺生一種戒如此,不盜、不淫等無量的戒品,也都如此。所以一戒一行,圓融觀解,就具足一切行。這樣成為大乘妙行。(黃懺華)
〔參考資料〕 凝然《八宗綱要》;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律宗概述及其成立與發展》《律宗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1}、{88}、{89});德田明本著‧印海譯《律宗概論》;佐藤達玄《中國佛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