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律宗(2)
日本南都六宗之一。以戒律為根本思想的宗派。此宗依據《四分律》,主張受持菩薩三聚淨戒為成佛之要義。日本‧天平勝寶五年(753),唐代道宣三傳弟子鑑真抵達日本,傳四分律宗。翌年於奈良東大寺佛殿前設戒壇,為天皇、上皇等四百四十餘人受菩薩戒,靈福、賢憬等八十人亦重新受戒,又於天平寶字三年(759)創建唐招提寺,築戒壇。天平寶字五年,下野藥師寺、筑紫觀世音寺亦設戒壇。由是律法大興,以鑑真為日本律宗之祖。
鑑真的弟子有法進、法載、如寶等三十餘人,以唐招提寺等處為中心以弘宣律宗。平安中期以後漸衰。鎌倉時代,俊芿(1166~1227)、曇照(1187~1259)入宋,傳南山律之正統,後回日本於京都復興北京(京都)律。中川實範(1144歿)則為南京(奈良)律的復興者。其後弘宣者有覺盛、叡尊等人。叡尊兼修密教,為真言律宗之祖,開西大寺流,教勢頗盛。及明治年間(1868~1912),真言律宗以西大寺為本山而獨立。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一期第十一章(摘錄)
日本律宗的教義就是四分律。《四分律》六十一卷是本宗所依據的原書。因為四分律本來是小乘戒而非大乘戒,所以律宗對於四分律屬於小乘還是屬於大乘,還存在著不同看法。然而認為南山宗是應用大乘的教理解釋小乘律的。按照道宣律師的意思,僧的儀式儘管是大乘的,但也不能不依據小乘的戒律。《四分律》的戒法原來是屬於小乘的,但如果以大乘的理想受戒,就可成為大乘戒。所以戒的大小完全是根據受戒者的理想如何而定。道宣律師以大乘的教理解釋《四分律》,使小乘戒成為大乘戒,為此,他在判釋教相時,指出大的分為「化」、「制」二教,而小的可區別為「三觀」、「三宗」。其意如下。
┌性空觀
化教┼相空觀
└唯識觀
┌實法宗
制教┼假名宗
└圓教宗
現在在敘述判釋教相的要點時,佛教大體有兩類︰一是精神方面的,即轉化無明妄想,開發真正的智慧;一是儀式方面的,即制止不良行為,修持善良行為。前者是「化教」,在經、論裏記載,後者是「制教」,在律藏裏表示之。而化教、制教都有三個階段,皆由淺至深,淺雖不及深,但深必兼淺。因為大乘見於圓教的深旨,所以小乘戒也全用大乘的戒律,而大乘佛教徒一般也接受小乘的戒法,這樣它就成為修練戒定慧三學所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四分律的小乘戒成了大小乘的共同戒律。
律宗的真意在此,所以作為律宗的教義按法制要接受五戒、八戒、六法、十戒、二五0戒,佛教徒等級的高低是根據受戒的多少、前後來定。就是說,男子受五戒或六法者,稱為「優婆塞」(信士),女子受五戒或六法者,稱為「優婆夷」(信女)(以上屬「在家」);童女受六法,稱為「式叉摩那」(正學女),女子受十戒名為「沙彌尼」(勤策女);男子受十戒名為「沙彌」(勤策男),女子受具足戒稱為「比丘尼」(乞士女),男子受二五0戒稱為「比丘」(乞士)(以上屬「出家」)。稱之為「佛弟子七眾」。這樣,雖然是小乘的戒法,但是卻以大乘的教理來解釋,大乘教徒,也同樣要受這些戒。此即鑑真和尚傳來的律宗。此後,與傳教大師在叡山所興的大乘戒發生了衝突。但是,這個律宗到了鎌倉時代,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附二︰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五章(摘錄)
在奈良朝興起的鑑真和尚的四分律宗,到平安時代已逐漸萎靡不振,到中世以後,其法脈即將斷絕。這雖然由當時僧界頹廢的風氣所造成,但傳教大師興起大乘戒不是沒發生影響。然而到了鎌倉初期,大悲和興正二菩薩重新振興東大寺和招提寺的兩個戒壇,正法國師和淨業律師又入宋傳戒,回來後在北京(平安,即京都)開創泉湧寺和戒光寺。又從《四分律》興隆以後,歷史上才出現所謂「南京(奈良)律」和「北京律」的名稱。所謂南京律,就是重新振興的鑑真和尚所傳的《四分律》;北京律,則是在鑑真和尚以後再次傳入的四分律宗。
北京泉涌寺的俊芿,號「不可棄」,仁安元年(1266)生於肥後,是一個有天才的人。最初學天台宗和密教,後覺悟到戒定慧三學之本專在毗尼(戒律)這一門,於是求學於南北兩京,研究大小戒律,回到家鄉在筒嶽創建正法寺,大張法筵。接著,他又想到宋朝去解決戒規的疑問,在正治元年(1199)四月到達中國,留學十二年,從了宏學南山律,又學密禪和天台宗,建曆元年(1211)二月回國。他先後得到高倉、後鳥羽、順德諸天皇的皈依,北條泰時也敬服他的學德。建保六年(1218),他被中原信房邀到京都東部的仙遊寺。仙遊寺是齊衡年間(854~857)由藤原緒嗣建立的。俊芿上奏朝廷重修此寺。嘉祿二年(1226)竣工,改匾額為泉湧,他在此大力傳授教義。時稱「天台律宗的中興」。(中略)
戒光寺之祖曇照律師名淨業,山城人。他在園城寺學顯密二教,後遊學南都,建保二年(1214)入宋學律,留學十四年,安貞二年(1228)回國,興建戒光寺。此後,戒光寺和泉涌寺相對並立,成為學律者聚集之所。天福初年他把戒光寺托付給他的高徒淨因,再次入宋,留住八年,於仁治二年(1241)回國,在筑紫建立西林寺,又在京都東部開創東林寺。正元元年(1259)圓寂,年七十三歲。
南京律宗是在大興正法國師傳授北京律後二十五年,由大悲、興正等人所振興的。在此之前,南都的實範在興福寺修法相宗,後來他到諸山學天台、真言等宗,卜居中川的勝地創立成身院,盛張法筵講法。此即「中川上人」。實範深感律宗的頹廢,從招提寺剩下的一位寺僧那裏得到四分律戒本的傳授,他並且自己研究大小乘戒律,還大肆集合有志者共同研究。這是律宗重振的起源。實範以後,經過藏俊、覺憲而到貞慶,貞慶之後有戒如、覺心、乘心。戒如的門弟最多,大悲和興正二菩薩以及有嚴、圓晴四人,被稱為戒如門中四傑。後來,四人聯合在東大寺舉行自誓受戒儀式,不久興起了四羯磨的別受法。這是律宗重振的開始。此後,大悲、興正之下徒弟有幾萬,律匠有幾百,使數百年瀕於湮滅的鑑真和尚的律風,重新振興。大悲以招提寺作為傳戒和弘布律宗的道場,而興正則以西大寺為道場。大悲的徒弟圓照興起了東大寺的戒壇院,而大悲的法孫密嚴則再興了下野藥師寺。
〔參考資料〕 《八宗綱要》卷上;《律苑僧寶傳》卷四~卷十五;辻善之助《日本佛教史》;齋藤昭俊(等)編《日本佛教宗派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