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微塵(梵aṇu-raja、巴aṇu-rajas,藏rdul-phra-mo、rdul-phran)
又作阿拏、阿菟、阿耨。單稱微或塵。指眼根所取色中最微細者。《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云(大正27‧702a)︰「極微是最細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此唯三種眼見,(一)天眼,(二)轉輪王眼,(三)住後有菩薩眼。七微塵成一銅塵。」
《大智度論》卷三十六謂微塵有大、中、小三種,其文云(大正25‧326b)︰「眾微塵有大有中有小,大者遊塵可見,中者諸天所見,小者上聖人天眼所見,慧眼觀之則無所見,所以者何﹖性實無故。」
又,微塵之量最小,然其數甚多,故經典中經常以「微塵」比喻量極小,以「微塵數」比喻數極多。如新譯《華嚴經》卷七〈普賢三昧品〉云(大正10‧33a)︰「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
〔參考資料〕 《俱舍論》卷十二;《俱舍論光記》卷十、卷十二;《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大日經疏》卷一;《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成實論》卷十一;《百論疏》卷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