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念誦(梵japa,藏bzlas-brjod)


  指口誦佛名、真言等。密教之念誦有二種、四種、五種之分。二種念誦為正念誦與散念誦。前者是口誦本尊之真言,後者則不限本尊,而普誦諸尊之真言。四種念誦即《大日經》卷三所列之心想、先持、具支、成就四種念誦;以及《略出念誦經》卷四的音聲、金剛、三摩地、真實四種。五種念誦是指蓮華、金剛、三摩地、聲生、光明五念誦。
  若將念誦分為無聲與有聲二者,則無聲念誦又可區別為三︰(1)觀字義的真實念誦,(2)涉入本尊的三摩地念誦,(3)動舌而不出聲的金剛念誦。有聲念誦也有三種,即(1)只有自己聽得到的蓮華念誦,(2)他人也可聽見的音聲念誦,(3)大聲念出的降魔念誦。
  《真俗佛事編》卷五曾說,唱誦真言,無論出聲與否,皆各有其功能。《阿嚕力經》亦謂(大正20‧28c)︰「但心誦不出音,能滅一切前身中所作一切惡業罪障。出聲誦,滅現在一切罪障,即見好相。」
  至於禪門的念誦,則為唱念十佛之名。十佛之名其實也包含若干菩薩名。此即清淨法身毗盧舍那佛、圓滿報身盧遮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禪門念誦有三八念誦與四節念誦之別。三八念誦,即於每月的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及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於僧堂唱誦十佛名。四節念誦指於結夏、解夏、冬至、年頭等四大節念誦巡堂。另外,有不定期的念誦,如為亡僧、亡者或病僧的念誦即是。
  ◎附︰〈四種念誦〉(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四種念誦,指密教所修的四種念誦法。
  (一)胎藏界法之念誦,即《大日經》卷三〈世間成就品〉及卷七〈持誦法則品〉所說的心想、先持誦、具支、作成就等四種念誦。略如下列︰
  (1)心想念誦︰又稱意支念誦。指觀本尊之相好、種子、真言等而通達字字句句。即先依行者所定之本尊,畫月輪,次於月輪上右旋書本尊之真言梵字,教行者明其字義句義,以目見字相,心想字句之義,順逆無礙,不斷練習,而住本尊之三昧。此中分為四階段,即字念誦、聲念誦、句念誦、出入命息念誦。字念誦者(又稱菩提心念誦)即觀種子誦真言。謂先觀本尊之相好,復觀種子於本尊之心月,想真言一一字為輪相,觀此輪明白如淳淨之乳,自行者口中次第流注灌遍全身,如是行者身心諸障漸次得清淨。此字念誦成就後,次行聲念誦,即逐字聲誦所觀之真言。此聲念誦既成,更觀真言一一之字義,此即句念誦。句念誦成就後,便修出入命息念誦(又稱攝意念誦)。即觀本尊於行者身前,次觀行者所誦之真言隨息入本尊之心月,本尊所出之真言入行者之心月,如是漸得身心清淨。
  (2)先持誦念誦︰又稱先承事念誦、先事法,或前治法念誦、先持法、先方便等。即心想念誦純熟後,依教反覆唱誦本尊之真言,令不忘失。此念誦法因未有香華等事供養,故稱先承事。有數念誦、時念誦、相念誦三種。數念誦者,謂定一十、一百、千、萬等滿數進行念誦;時念誦者,謂定七日、一月、一年等時限反覆念誦;相念誦者,謂安置佛塔、圖像、寶珠、蓮華等成就物,習觀行以感放光等相。《大日經疏》將此配於初住地之位。
  (3)具支念誦︰謂先持誦之數、時、相三念誦已成就,乃以香華等供養本尊。《大日經疏》將此配於第二地以上之位。
  (4)作成就念誦︰略稱作成就或作成就法。謂前三種念誦成就後,依經軌所說,限日定時行念誦,以祈本尊之刀、劍、杵、蓮華等三昧耶形發神通,得自在法力。《大日經疏》將此配於佛地。
  (二)金剛界法之念誦,有下列幾種︰
  (1)《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所說的音聲、金剛、三摩地、真實等四種念誦︰(1)音聲念誦者,謂發聲音念誦;(2)金剛念誦者,謂合口動舌默誦;(3)三摩地念誦者,謂住定心觀真言文字;(4)真實念誦者,又稱實相念誦,謂觀真言之字義字相,如字義修行。此四種念誦之功力,能滅一切罪障苦厄,成就一切功德。
  (2)《高雄口訣》所說的三摩地、蓮華、金剛、音聲等四種念誦︰ 4其中蓮華念誦,謂以不令他人聞知的微音念誦,餘三種則同上述。
  (3)《五字陀羅尼頌》所說的三摩地、言音、金剛、降魔等四種念誦︰其中降魔念誦,謂以悲心為本,外現大忿怒之相,厲聲念誦,餘三種亦同上述。此四種雖有差別,然其念無二。
  (4)《一字頂輪王瑜伽經》所說的聲、色、金剛、字等四種念誦︰其中,聲念誦與金剛念誦同於上述;至於色念誦之「色」乃「印」之義,謂以印契加持而念誦;字念誦,謂觀字義,同於上述之三摩地念誦。
  (三)《慈氏菩薩略修愈哦念誦法》卷下〈護摩品〉所說的四種念誦︰
  (1)除災念誦︰初夜時念誦,每真言上下加「薩[武*我](二合)、賀」二字。
  (2)降伏諸魔念誦︰中夜時念誦,每真言初後加「虎[合*牛]、 [山/我]、吒(半音)」三字。
  (3)增益念誦︰後夜至明日出時念誦,每真言首末稱「納、莽」二字。
  (4)攝召念誦︰日中時念誦,每真言首尾唱「紇唎(二合)、納、莽」三字。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上則將除災念誦改稱為默念誦,降伏諸魔念誦改稱為大聲念誦,增益念誦改稱為不出聲念誦,攝召念誦改稱為出聲念誦,並云(大正19‧516a)︰
  「若為國為家為自身除災難者,面向北坐,觀想本尊及諸供養皆作白色,寂靜默誦。為求增益,面向東坐想本尊等皆作黃色,歡喜寂靜不出聲誦。為降伏者,面向南坐,想本尊等作青黑色,內起大悲,外現威怒,大聲念誦。為求敬愛,面向西坐,想本尊等皆作赤色,以喜怒心出聲念誦。」
  此外,安然《金剛界大法對受記》卷八舉出聲、金剛、三摩地、真實、忿怒等五種念誦。《祕藏記》亦舉出分別為五部所用的五種念誦,即蓮華念誦、金剛念誦、三摩地念誦、聲生念誦、光明念誦。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三〈世間成就品〉、卷七〈持誦法則品〉;《大日經疏》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二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禪苑清規》卷二;《入眾須知》;《禪林備用清規》卷二、卷九;《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