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念(梵smṛti,巴sati,藏dran-pa)


  (一)心所名︰又譯憶。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能令心記憶不忘所緣之事的精神作用。如《品類足論》卷一云(大正26‧693a)︰「念云何﹖謂心明記性。」《俱舍論》卷四云(大正29‧19a)︰「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說一切有部認為「念」是十大地法之一,與善等一切心俱起。大乘法相家則認為「念」是五別境之一,不攝屬於遍行。如《成唯識論》卷五云(大正31‧28b)︰
  「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於曾未受體類境中全不起念,設曾所受不能明記,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攝。」
  此謂曾所受境中也有不能明記者,故念未必與一切心相應,而應攝於別境。又論中說定以念為依託,念是五根之一,能引發定。說一切有部認為大煩惱地法中的失念心所是以念的一分為體,但法相家認為失念以癡的一分為體,二家的解釋不同。
  (二)觀察之意︰也稱觀念。指觀想佛體或法理等,如稱觀佛為念佛。(參閱附錄「八念」)
  (三)口中之稱念︰如將稱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
  (四)行五法之一︰當念世間欺誑不實,是可輕視的,而禪定、智慧是可尊重的。
  (五)於心上思惟︰相對於「稱念」而稱為心念。或認為與觀念意義相同,又泛指心內的思想。
  (六)菩薩階位名稱︰十信中的第二位。
  (七)五力之一。
  (八)極短的時間單位︰如《仁王經》卷上云(大正8‧835c)︰「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成實論》說一念有六十剎那。《摩訶止觀》卷三之三說一念有六百生滅。但《翻譯名義集》卷二將剎那譯為念,故「念」意味著與剎那的時間等長或較長。
  ◎附︰〈八念〉(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八念,指八種心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大智度論》卷二十一〈八念義〉謂(大正25‧218c)︰「佛弟子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善修九相內外不淨觀,厭患其身而作是念︰我云何擔是底下不淨屎尿囊。自隨奝然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來恐怖之,欲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為說八念。」
  八念依次如下︰
  (1)念佛︰即憶念佛圓具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能拔苦與樂。
  (2)念法︰即憶念佛法清淨,遠離二邊,能滅煩惱,通達無礙。
  (3)念僧︰僧是指四雙八輩;即憶念僧能修正道、證聖果,為世間的無上福田。
  (4)念戒︰即憶念戒能遮止諸惡,為一切善法的依止處,是無上菩提之本;諸戒中,律儀戒能令諸惡不得自在,定共戒能遮止諸煩惱,無漏戒能破無明得慧解脫。
  (5)念捨︰捨可分為施捨與捨諸煩惱二種,施捨又可分為財施、法施二種。財施是一切善法之本,能治慳貪。法施的利益極大,能得正道,除諸煩惱。又捨諸煩惱能斷除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等諸煩惱,令得安穩歡喜。
  (6)念天︰天指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名天、生天、淨天、生淨天等諸天;即憶念天的果報清淨,利安一切。
  (7)念入出息︰指觀知息的長短及冷熱,又尋出入、分別長短之數;此念能除心之散亂以助入定。
  (8)念死︰死有自死與他因緣死二種;念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免。
  以上八念是六念加二念而成,又有在此八念後加二念而說十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