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怛特羅佛教(Tantric Buddhism)
後期密教的別名。即指被稱為「怛特羅」的密教經典群出現時期的無上瑜伽系密教。然而在歐美學界,則將無上瑜伽系以前的密教也涵括在內,而以之為密教的總稱。巴達恰里雅(Bhattacharya)將怛特羅佛教分為三類︰
(1)金剛乘︰指初期無上瑜伽密教,即以父怛特羅(父續)為中心,兼含初期母怛特羅(母續)。
(2)俱生乘︰指中後期的母怛特羅。
(3)時輪乘︰即《時輪怛特羅》系密教思潮興起時期。
此外,另有以為分為事部(所作)、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類者,是既詳細且合理的分類法。
按,《般若理趣經》中,般若思想與如來藏思想相互結合,其中不僅將煩惱昇華為更高的次元,並加以肯定,力倡煩惱即菩提。到後期密教,對「性」與「殺生」等煩惱加以肯定的傾向更為加強。又,有人也將模仿印度教,行輪座(cakrapūjā,男女雜交)禮拜等的一派,稱為左道密教。
◎附一︰松長有慶〈印度密教研究之現況及其研究方法〉(摘錄)
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士常將密教稱為祕教性的佛教(esoteric buddhism),或佛教中之祕教(buddhist esoterism)。近來,怛特羅佛教(tantric buddhism)或佛教的怛特羅教(buddhist tantrism)的稱呼,廣為一般人所使用。在印度大乘佛教的流派之中,名為怛特羅(tantra,密續)的聖典,曾取代了向來的經典(sūtra)地位。從八世紀左右開始,這種變動即極為明顯。甚至在印度教(Hindu-ism)中,也出現了名為怛特羅的聖典。亦即從此一時期以降,無論是佛教或印度教,都盛行怛特羅聖典。因此,外國的學者將產生怛特羅聖典的教派,稱為Tantrism,Tāntricism,與Tāntrikism。
若就怛特羅的語源而言,其原義為織布機(loom)、線(thread)、直線(warp),但由此又衍生多義。在《Kāśikāvṛtti》一書中所用的「怛特羅」一詞,是由具有「擴展」語意的tan衍生出來的。其後,該詞被認為是出自含有創造或知識意義的tatri或tantri一詞而來,乃成為「知識因之而廣闊」的意思。又,賈米尼(Jaiminī)在《śabara bhāsya》(《Mīmaṃsāsūtra》的註書)中,指出︰「所作之事能予眾人利益者,稱為怛特羅。」從中可以看出,他意圖以宗教性的機能為基準,以導出怛特羅之名。(中略)
至於佛教方面,《祕密集會怛特羅》(Guhyasamāja-tantra)第十八分的《續怛特羅》(Uttaratantra),以怛特羅為因、果、方便之相續者。亦即使因之眾生、果之佛,與救濟眾生之方便等三者聯繫不可分者,即是怛特羅。這種情形與其說是語源性的解釋,不如說是將佛教怛特羅的理念加以歸納。
若依上來所述,所謂「怛特羅」,就是記載依極其普通的某種行法以獲得悉地(siddhi)的成就法(sādhana)之聖典。怛特羅所處理的主題,包含有祕教性的瑜伽與對神的讚歌或祭式、儀禮及其理論,甚至是法律、醫學、魔術等等。若從如此廣闊的視野來看,則怛特羅教與自古已行於印度的宗教行為與日常生活之大部分都有關連。
◎附二︰劉立千《印藏佛教史》後編第十一章第二節(摘錄)
何為密乘﹖密者謂其行徑幽深,不為凡小所能了解,且於非其根器者,應當隱祕之謂也。乘者載運義、道義、法義,即隱祕之道或法也。密乘又稱「密咒」,梵語「門特羅」(Man-Tra),「門」是能救護義,「特羅」是心意義,謂能救護由諸根境為緣所生執相之妄心妄意。又稱「明咒」,能伏貪瞋諸煩惱,遮遣無明,徹見本性。又名「陀羅尼」,謂能總持諸功德。又名「金剛乘」,「金剛」不壞義,即指佛身、語、意三密果德。又名「果乘」,謂隨順佛果時所成四種德相,依之為道而作行持,即以果為道而修證之謂也。
密乘之旨為何﹖謂較諸下劣乘道,特為超越,方便殊勝,不捨因位,以為行道。若為利他,不歷艱辛,即可急成無上菩提。
密乘與顯教之差別,占那室利論師云︰
「密乘較波羅乘之中觀,其勝有十一︰(一)緣想其深本續。(二)修生起道。(三)發光明智慧。(四)勤恆清淨誓句。(五)能令造無間罪有情而得解脫。(六)依供養本尊天之安樂及意念,能引發四空慧,加持煩惱。(七)親蒙佛佛攝授。(八)即生或中陰間便能成就大菩提果。(九)以善巧方便而斷煩惱。(十)為利有情,緣想三金剛瑜伽,能通達諸法如幻。十一以方便攝持,雖行諸欲事,而可為急速證果之助,是為加行無上。」
哲毗多迦摩論師(Tri-Ta-ka-Ma)所造《三相燈論》有云︰
「顯密所求悟之見,所取證之果,及發動菩提心三者固屬無別。然密宗較顯道其勝有四︰(一)密教能不迷謬於所悟之見。若波羅乘,在凡夫地,對於諸法實相,僅能依譬喻理,決擇離言法性,要不過得其共義相,不能如實親證。密乘取重事相密咒,修三摩地,得甚深扼要,起灌頂智慧,如第三灌所生之四喜確能生起比喻智,仗此智慧,可以急速引生實事智。(二)能悟之方便最多,如咒道之修求悉地方便,二次第瑜伽,三大勝行(中略)等,皆非波羅乘之所有也。(三)不歷辛勤,而成菩提,在波羅乘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且必廣行道之支分,如布施、忍辱等行,經諸難能,始成佛道。密咒修行,則取其易為,不歷時日,便可急成菩提。(四)逗利根上器之機,在波羅乘,雖是利根,最速亦須圓滿三祇劫,方得成佛。此即或即生,或中陰,或七世,或十六世便可成就。」
密乘之經,稱為本續。續為恆常之義,謂此真常不二光明心相,無覆無障,雖處因位,或修道證果,一切時中常相繫屬,而無斷絕。其真體上,方便勝慧,圓融常住,故名為續也。本續有為佛所說,或蒙佛所加持者說。其續部經教,有判為三類,如慶喜藏等許為︰事續、行續、祕密續三部等。有判為五類,如辛底巴等許為︰事續、行續、瑜伽續、大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五部。或許二許六,異說不等,然一藏續教,不外可分成四類,即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其分為四部之理由有五︰(1)為容攝修外道四種邪行,隨順而說四瑜伽行。(2)為內道有︰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派,配此四門而說四種修法儀軌。(3)欲界有情,行淫欲事有四種相,依此四相為道而有四法。(4)眾生根機有劣、中、勝、最勝四種,為隨機設教故。(5)受取悉地有以主從之相而受,有以友伴之相而受,有加持而入智慧尊,有二無分別之相而修等。因依四種理門,故立四種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