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性力派(梵śākta)
印度教濕婆(śiva)派之一支系。係結合母神崇拜與生殖器崇拜的教派。即結合濕婆之配偶杜爾嘉(Durgā)崇拜與男性生殖器(liṅga)、女性生殖器(yoni)崇拜之信仰,而主張濕婆的活動原力,來自配偶神的性力。崇拜之,即可獲被救及解脫的恩寵云云。
說明及規定此派各種禮拜儀式及宗教儀軌的新文獻怛特羅(Tantra)文學,自六、七世紀始,逐漸出現。其主要儀式有犧牲、輪坐(cakrapūjā,即男女雜交)、親證(特殊的瑜伽實習)、魔法等四種。根本教理為︰性力即梵,世界萬物之活動不外是由性力所顯現。
至後世,依儀式與實修方法之不同,而形成左右兩派︰
(1)左道性力(Vāmācāra śakta)派︰盛行於孟加拉、阿薩姆(Assam)等地。以十一世紀前後所作的怛特羅為主。特別重視輪坐禮拜,行人身獻供,認為此是最為有力的修行方法。然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曾遭禁抑。夜間參會輪坐的男女信徒行五M(五摩字),即供食肉(māmsa)、魚(matsya)、酒(madhya)、炒米(mudrā)及行性交(maithuna)。藉男女合歡之恍惚間與神合一而觀解脫境。然此法易流於猥雜,密教墮落與此有密切關係。
(2)右道性力(Dakṣiṇācāra śākta)派︰此派力圖消除左道派的不純與弊風,興起於十三世紀。其禮拜及生活形式,大體上與斯瑪達(Smarta)派一致。追奉商羯羅(śankara,700~750頃)為其派祖。阿巴耶提悉達(Appayadīkṣita)亦為此派之著名人物。氏原學彌曼差(cMimāṃsā)學派與商羯羅之學說,後入右道性力派,著有重要註釋書《Saundaryalaharī》。又,巴克諦(Bhakti)派為此派的支派之一,其根本聖典《Devībhāgavata-purāṇa》。書中主張對杜爾嘉狂熱歸依乃能獲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