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性澄(1265~1342)
元代僧。字湛堂,號越溪。越州(浙江)會稽人。俗姓孫。幼有異稟。至元十四年(1277),投佛果寺石門殊律師出家。明年剃髮受具足戒。以持《法華經》為日課,兼習威儀。至元二十二年,隨佛鑑銛法師學天台,不久歸來侍奉石門。此外也請益於弘公道夫、靜公仁叟二巨匠。
石門示寂後,參謁南天竺演福寺雲夢允澤。允澤對師頗為器重,遂收為法嗣。在此以前,天台國清寺為禪院,師以違背祖志,乃遠赴京師上訴宣政院,後復歸屬天台教。時師亦隨膽巴上師稟受密戒,並入其室,號覺海圓明。不久從哈尊上師學喇嘛教,窮究其宗旨。元貞元年(1295)上京入覲,受賜食於禁中。嘗想遊勾麗,求天台遺書,故先致書予其嗣王,由於回信謂該國遺書不存,遂止。
大德元年(1297)在杭州東天竺興源寺弘法。十一年吳越有大旱,師乃率眾說法祈雨,並收拾饑民遺骸,設水陸大會弔慰。至大元年(1308)遷居演福寺,至治二年(1322)應召入京,賜於明仁殿謁見,奉旨在青塔寺校正經律論,禮遇殊厚。正旦及天壽節再朝大明殿,受命校正《無量壽經》,事畢,朝廷特賜予金襴袈裟。不久南歸,泰定元年(1324)住上天竺寺。旋即返佛果寺養老。
師常接引學徒,講說台乘不曾懈怠。晚年篤志淨業,晨夕繫念,屢屢感應靈瑞。至正二年八月二日端坐書偈遂寂,年七十八。嗣法弟子有弘濟、本無、允若、大安、善繼等人。著作有《阿彌陀經句解》一卷、《金剛經集註》《消災經註》《仁王經如意輪咒經科》若干卷。
〔參考資料〕 《續佛祖統紀》卷上;《大明高僧傳》卷一;《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一;《蓮門類聚經籍錄》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