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性相


  (一)指體性與相狀︰《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就性相的區別,提出二說︰
  (1)性與相其實無異,僅名稱有別。說性即說相,說相即說性。如說火性即說熱相,說熱相即說火性。
  (2)性相有別。性為其體,相為可識。譬如持釋氏之戒為性,剃髮染衣為相。性和相有內外、遠近、初後等差別。
  (二)指法相宗的學說︰詳稱性相學。法相宗立五位百法,明遍計、依他、圓成三性,以性相決判一切諸法。依其解釋性相有二義︰
  (1)謂五位百法之體性為性,其諸法體性一一所具之遍計、依他、圓成三性為相。
  (2)謂圓成真如為性,依他起之萬法為相。以百法為例,其中之六無為是性,色、心等九十四法是相。
  又,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其中,以三無為為性,餘七十二法為相。此外,華嚴、天台等一乘家之教學,雖以俱舍、法相二宗所論為基礎,但卻轉而力倡性相融會之說。
  ◎附︰〈性空相空〉(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佛家在論諸法為空時,就其體性言諸法性空,就其相狀則言諸法相空。又作性、相二空。諸書立說不同。
  (1)依《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性空、相空為十八空之二。所謂性空,是指諸法未生時為空無所有,眾緣和合諸法則生,眾緣不聚則諸法不生;恰如水之藉火而沸騰,現熱性;若火熄滅則熱性亦失。相空,是指諸法有總、別二相。無常等相是總相,火之熱等相是別相,此等總別之相也屬空性,終不可求。
  (2)真諦譯《十八空論》也將性相二空列入十八空之中。性空者,意謂佛性即空;佛性者,諸法之自性,其真實相為無體、無相、無生、無滅、寂靜之自性涅槃。相空者,謂化身非生死非涅槃,故無生死虛妄之相,且無涅槃真實之相。修此空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3)天台宗於進行「一空觀法」時,從其破執的行相差異來分別,可將所觀之空法分為性空、相空兩種,合稱性相二空。性空,是指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等四句,來推檢諸法,破遣「有」執。相空,是指性執已破,更空其名字假相。湛然《止觀輔行》卷三之三釋云(大正46‧238a)︰「今家用龍樹破法,滅前苦集以成二空,性破即性空,無依即相空。」知禮《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六(下)謂(大正39‧157b)︰「且如性相二空本是一空觀法,備遣情計故有兩番行相,是知若善修一空觀者,必遣二種執性。(中略)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性;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真諦破相,相破即相空也。」
  (4)依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二十八載,此二空乃三觀之二。性空者,謂劣根淺智的聲聞、緣覺二乘所修之空,由一一推析諸法體性而顯空無我之理。相空者,是根性智慧稍進且發大心的小菩薩所修之空,非由推析,直就諸法之本相而顯無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