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性相二宗


  性宗與相宗之併稱。性宗具名法性宗,相宗具名法相宗。法性宗主要闡明法性一味之理,法相宗多說諸法差別之相。《華嚴經疏》卷二云(大正35‧510b)︰「第二敘西域者,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七十九云(大正36‧619a)︰「通會二宗即真之有是法相宗,即有之真是法性宗;兩不相離,方成無礙真佛心矣。」此即以唯識大乘為法相宗,以終教等名為法性宗。凝然《華嚴宗要義》云(大正72‧196b)︰「始教大乘少說法性,多說法相;所說法性即法相數。終教大乘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會歸法性。總而言之,始教大乘是法相宗,終教圓教合名法性宗,頓教大乘是無相宗,故法性宗有終教法性,有圓教法性。」
  關於性相二宗之別,《華嚴經疏》卷二載有十種。此即︰一乘三乘別、一性五性別、唯心真妄別、真如隨緣凝然別、三性空有即離別、生佛不增不減別、二諦空有即離別、四相一時前後別、能所斷證即離別、佛身無為有為別。該書復謂(大正35‧511a)︰
  「且初二義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一權實。(中略)上約二宗各別所據,則互相違反,若會釋者亦不相違,謂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二,若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若約佛化儀則能三能一,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諍,大集五部雖異,不離法界,涅槃各說身因,佛許無非正說,餘義次下當會。」
  ◎附一︰〈性相融會〉(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性相融會,「性相決判」的對稱。乃華嚴宗法藏學風之特點,指性宗與相宗在教義上互有聯絡交涉。如《華嚴五教章》「三性同異義」評護法、清辯之空有論為相破反而相成。又,《起信論義記》卷上、《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評述戒賢、智光之判教論,謂約攝機寬狹與言教具闕而言,戒賢所判較合理;然若約益物大小與顯理淺深而言,智光所判亦有其理。故二教皆為了義。此外,在華嚴十宗判釋之中,則以為慈恩八宗之第八「應理圓實宗」應名「真德不空宗」,且將之判為終教位。以上所述,皆為性相融會之特色。
  ◎附二︰〈性相決判〉(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性相決判,「性相融會」的對稱。乃華嚴宗澄觀學風之特點,即認為性宗與相宗在教義上有優劣差等之別而作抉擇判斷。澄觀在《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五謂(卍續8‧481上)︰
  「今觀賢首之意多明法性,何者有二義故﹖一以攝生寬狹對益物漸次,則攝生寬為了,不及益物唯大為了,以言教具闕對顯理增微,則言教具為了,不及顯理盡為了,思之可知。二者言中雖云各有二了,有二不了,深密宗中二種了義亦成不了,何者如攝生中以第二時,唯攝大為不了,第三時具攝為了者,則得純金何如雜鐵,純菩薩眾何如凡小同居,法華唯為菩薩,如何昔日被三,是故應云唯攝大機為了,總攝三根為不了。又如言教具闕中,以第二時不具為不了,第三具說三乘為了者。(中略)純賣真金應為貧士,兀木雜貨應為富商。法華唯說一乘,何如昔開三異。是故應云唯說一極方為了義,雜說三乘即為不了。」
  即依性宗與相宗在教義上有優劣差等,而決擇判斷其優劣,如文中貶戒賢所判而釆光之教判。又對於十宗之判釋,顛倒法藏所排列之次第,而名法相宗為三性空有宗,置於第七位;名三論宗為真空絕想宗,攝頓教位,列於第八位。
  按,澄觀所以提倡此學說,有下列二種原因︰一為當時玄奘、慈恩一派勢力日漸衰落,法相宗無復昔日盛況,故不須如法藏對法相宗採取寬容的態度。又,由於荊溪湛然的出現,天台宗勢力逐漸擴大,為抵擋其勢,故主張「性相決判」,以建立其學說。
  〔參考資料〕 《華嚴經疏》卷四十九;《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三;《宗鏡錄》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