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性(梵prakṛti,巴pakati,藏raṅ-bsh in)
本性、本質之意,即指本來具足,不受外在影響而改變的體質。「相」、「修」之對稱。《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云(大正25‧292b)︰「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同書卷三十二亦云(大正25‧298b)︰「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法。性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又,《大乘莊嚴經論》卷一〈種性品〉云(大正31‧594c)︰「問︰若爾,云何名性﹖答︰功德度義故。度者,出生功德義。由此道理,是故名性。」此等皆謂不待其他因緣,無始法爾即有的本分因種,乃名為性。
關於性之涵義,經論屢有論述,茲略述如次︰
(1)《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謂性有總、別之異,即︰
{1}總性︰如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入、無出等,為一切法共通之原理。
{2}別性︰如火為熱性、水為濕性、心為識性,人喜作諸惡為惡性,好集善事為善性等,乃諸法各別的自性。
(2)《華嚴經疏》卷四十九謂性有種性、法性二義。
(3)《摩訶止觀》卷五(上)解釋十如中的「如是性」有不改、種類分別、實性三義。
(4)《大乘義章》卷一謂性有種子因本、體、不改、性別四義。
(5)《成唯識論》卷九謂唯識性有真妄、真俗之別,且以圓成實性為唯識的實性。
此外,約種性而言,有五種性、佛性、如來性等;約法之本質而言,有法性、理性等;真實之性名實性,其中功德名性德;本來具有之性稱性具,其體即緣起則稱為性起。又,梵語之svabhava(或svarūpa)、gotra、dhātu等詞也都曾被譯為性。
〔參考資料〕 《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入楞伽經》卷二;《解深密經》卷二〈一切法相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末);《華嚴經搜玄記》卷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