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依《說文解字》的解釋︰「恩,惠也。」《孟子》書中,有孟子對齊宣王講述王者為政之道時的「推恩」觀念。其文云︰「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此處所提之「恩」,是為政者由上對下所施予的恩惠,是中國的思想。
  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無不產生自因與緣的結合,同時也是另一物生成的因或緣,萬物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因此,對於恩的看法,比起由上對下的施恩觀念,佛教更強調相互間的感恩與報恩。佛教經典中所說的四攝事,例如布施、愛語等,也承繼自感恩思想。隨著時代的推移,經典中對於父母的報恩觀念也愈加強調。經典中,也曾提出「四恩」的觀念,如《正法念處經》曾舉出對「母、父、如來、說法師」之感恩為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則列出對「父母、國王、眾生、三寶」之感恩為四恩。其中,後者對於注重上下關係的中國思想給予不小的影響。此外,中國人所強調的「孝道」觀念,在中國佛教中也與知恩、報恩觀念相融合,而被弘揚於世。並進而產生「出家是大孝」的理論。
  印度佛教較注重橫向關係的恩。但在傳入中國後,由於說忠說孝的儒家思想及封建社會的影響,而演變成說君臣、父子、長幼的上下關係。除有《父母恩重經》等偽經的流行之外,更由於有對國王、國家的報恩觀念,乃使佛教逐漸形成國家佛教。雖然如此,中國佛教的「恩」的思想也並非全為上下關係而無橫向關係,因為印度佛教原有的橫向報恩觀念,多少也存在於中國佛教之中。
  在完全接受中國文化的日本,恩的觀念也相當普及,闡說四恩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即極受尊崇。而由於日本佛教具有鎮護國家的特性,因此上下關係也甚受重視。江戶時代儒教盛行,當時的儒者貝原益軒曾說︰「不施恩者無忠孝。」當時對「恩」的觀念,是較重視君臣、父子、長幼、夫婦的上下關係。這種觀念成為德川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至明治以後仍強有力地留存著,及至今日也仍存在於所有的社會關係之中。但是,與中國的情形相同,日本不僅重視上下關係,同時也存在著橫向的關係,例如出自報恩觀而發展的種種社會事業及法會或報恩講等,即是依據佛教平等觀而發展出的。
  〔參考資料〕 道端良秀著‧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