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悟真寺


  位於陜西省終南山悟真峪中(藍田縣東)。隋‧開皇年間(581~600),淨影寺慧遠的門人淨業前往藍田覆車山隱居,時,諸清信士竭誠為築山房、行供養,此即本寺之開創因緣。又,南嶽慧思門下慧超也應邀與淨業共修,隱棲八年。未幾,保恭、慧因等亦來此隱居。
  唐‧貞觀(627~649)初年,法誠投止本寺,見寺地狹隘,遂開山闢野,興堂建宇,於寺南橫嶺建華嚴堂,畫千佛,復於山路巖崖刻經偈,致力經營寺觀。當千佛畫成、營齋供慶讚時,有異鳥來,飛舞於堂內。其後,慧遠(吉藏的弟子)將吉藏遺骨埋葬於北巖,止留本寺,再往長安大張法幢。據《新修淨土往生傳》所載,善導曾隱居本寺修般舟三昧,歷歷備見寶閣、瑤池、金座等淨土莊嚴。
  其後,由於歷代的破壞,寺宇範圍逐漸縮小。現所存殿宇多為近代重建。今寺分上、下兩部分,相距約一點五公里。上寺在悟真峪內兩側山崖上,四周竹林葱翠,故俗稱竹林寺;下寺在悟真峪口外的藍水南岸,背負山林,面臨藍水。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八;《弘贊法華傳》卷三;《類聚淨土五祖傳》;《佛祖統紀》卷二十七;《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