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悲華經(梵Karuṇā-puṇḍarīka,藏Sñiṇ-rje pad-ma dkar-po)


  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又作《悲蓮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冊。全經主旨在讚歎釋迦如來之穢土成佛。此外,為闡揚釋尊之大悲,亦舉出以阿彌陀佛為首之諸佛、菩薩的淨土成佛,並對諸佛菩薩之本生、本願加以敘述。經題「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而言。
  全經共有六品,第一〈轉法輪品〉與第二〈陀羅尼品〉,係描繪蓮華尊如來所居之蓮華世界。第三〈大施品〉,就寂意菩薩所問佛陀出現於五濁穢土之緣由,明示本經之主題。謂釋尊以其大悲心及前世之誓願而出現於不淨佛國土。復敘述諸佛、菩薩之本生,並述及無諍念王之治世。第四〈諸菩薩本授記品〉,敘述無諍王因大臣寶海之勸,乃生起淨土成佛之誓願,寶藏如來並授記其將來成佛,號無量壽。其次,千位王子也依次授記成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寶海之八十子及三億弟子亦發無上菩提心,誓願穢土成佛。最後,寶海更發五百誓願,願於惡世成佛。寶藏如來讚歎寶海是如白蓮華般的四法精進菩薩,稱為大悲菩薩,並授記其將於娑婆世界成佛,號釋迦如來。第五〈檀波羅蜜品〉,宣說大悲菩薩之菩薩行。第六〈入定三昧門品〉,明示釋迦如來之入定三昧,並列舉十種經名,最後以咐囑無怨佛宿(Merupuṇya)仙人令護持流通本經,終結全書。
  本經古來有四種中文傳譯本,即(1)《閑居經》一卷,據《開元錄》卷二之註釋,此經由西晉‧竺法護譯,為《悲華經》之同本異譯。(2)《大乘悲分陀利經》,譯者不明,古來稱為秦譯本,今有八卷三十品;此經較曇無讖譯本更簡潔、且接近原貌。與藏譯本、梵本亦較一致。(3)《悲華經》十卷,北涼‧道龑譯,今不存。(4)《悲華經》十卷,即本文所述者。又,本經之藏譯德格版,由印度之勝友(Jinamitra)、天主覺(Surenda-bodhi)、智慧鎧(Prajñāvarnan)及西藏翻譯官智慧軍(Ye-ces. sde)等人共譯校刊而成,共有十五卷。
  〔參考資料〕 《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高僧傳》卷二;《法經錄》卷一;《歷代三寶紀》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