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惛沉(梵styāna,藏rmugs-pa)


  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俱舍家以之為大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家謂此為隨煩惱之一。指內心惛昧沉鬱,使身心不能實踐善行。《俱舍論》卷四(大正29‧19c)︰
  「云何惛沉﹖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沉性,心惛沉性,是名惛沉。此是心所,如何名身,如身受言,故亦無失。」
  關於惛沉之體,俱舍家認為有一別體。唯識家則有三說︰(1)係在「癡」之一分上假立,並無別體。(2)於通一切煩惱之共相上假立。(3)有別體。此中,以第三說為正義。
  關於惛沉之作用,有諸種異說。據《俱舍論》卷二十一所述,可知有部所說與《成唯識論》所說相同,同樣認為惛沉能障慧,掉舉能障定。然經部所說與此相反,謂惛沉障定,掉舉障慧。此外,《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所說與有部相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等所說則與經部相同。
  ◎附︰《成唯識論》卷六(摘錄)
  云何惛沉﹖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有義︰惛沉,癡一分攝。論唯說此是癡分故。惛昧沉重,是癡相故。有義︰惛沉,非但癡攝,謂無堪任是惛沉相,一切煩惱皆無堪任,離此無別惛沉相故。雖依一切煩惱假立,而癡相增,但說癡分。有義︰惛沉別有自性。雖名癡分,而是等流。如不信等,非即癡攝。隨他相說,名世俗有。如睡眠等,是實有性。惛沉別相,謂即瞢重,令俱生法無堪任故。若離煩惱,無別惛沉相,不應別說障毗缽舍那。故無堪任,非此別相。此與癡相有差別者,謂癡於境,迷闇為相,正障無癡,而非瞢重。惛沉於境,瞢重為相,正障輕安,而非迷闇。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七;《指月錄》卷三十二〈大慧普覺禪師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