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惟淨


  北宋譯經三藏。生卒年不詳。金陵(江蘇省江寧縣南)人。俗姓李。太平興國八年(983),天息災等人奏請選拔五十名童子攻梵學,師入選,專研梵章,曉通其義。歲餘受度為僧,任梵學筆受,受賜紫衣及「光梵大師」號。
  大中祥符二年(1009),受封為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專事譯經。翌年,中天竺沙門稱法入朝,奉進《讚聖頌》,師奉詔譯之。六年,與楊億等人共撰《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一卷。天聖三年(1025),與夏竦等人同作《新譯經音義》七十卷。五年復撰《大藏經目錄》二帙,共收六一九七卷,上奏朝廷,賜名《天聖釋經錄》。景祐二年(1035),與法護共撰《天竺字源》七卷,帝撰序冠之於首。
  師寂年不詳。據成尋《參天台五臺山記》卷四〈熙寧五年十月〉條所載,可推知師應於熙寧五年(1072)前示寂,後追諡「明教三藏」。其譯著除上列者外,另有《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佛十力經》《大乘中觀釋論》等書。
  ◎附︰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四十四光梵大師〉條
  譯經鴻臚少卿光梵大師惟淨,江南李王從謙子也。通敏有先識,解五竺國梵語。慶曆中,朝廷百度例務減省,惟淨知言者必廢譯館,不若預奏乞罷之。「臣聞在國之初,大建譯園,逐年聖節,西域進經,合今新舊,何啻萬軸,盈函溢屋,佛語多矣。又況鴻臚之設,虛費祿廩,恩錫用給,率養尸素,欲乞罷廢。」仁宗曰︰「三聖崇奉,朕焉敢罷﹖且又進貢所籍名件,皆異域文字,非鴻臚安辨﹖」因不允。未幾,孔中丞(道輔)果乞罷廢,上因出惟淨疏示之,方已。景祐中,景靈宮鋸傭解木,木既分,中有蟲鏤紋數十字,如梵字傍行之狀,因進呈。仁宗遣都知羅崇勳、譯經潤文使夏英公(竦)詣傳法院,特詔開堂導譯(凡聖節譯經,即謂之開堂),冀得祥異之語以讖國。獨淨焚天香導譯,踰刻方曰︰「五竺無此字,不通辯譯。」左璫恚曰︰「諸大師且領聖意,若稍成文,譯館恩例不淺。」而英公亦以此意諷之,淨曰︰「某等幸若蠹紋稍可箋辨,誠教門之殊光,恐異日彰謬妄之跡,雖萬死何補﹖」二官竟不能屈,遂寫奏稱非字。惟淨皇祐三年入滅,碑其塔者,此二節特不書,惜哉!(見《湘山野錄》)
  〔參考資料〕 《佛祖統紀》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參天台五臺山記》卷四、卷六;《釋門正統》卷四;《補續高僧傳》卷一;《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卷四、卷六、卷八、卷十;《釋氏稽古略》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