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惡叉聚(梵akṣa)


  植物名。惡叉(akṣa),本為樹名,以其果實多聚集成一處,故名惡叉聚。音譯又作嗚嚕捺囉叉(rudrakṣa),或因陀羅叉(in-drākṣa)。意譯綖貫珠、金剛子。屬田麻科,學名是Elaeocarpus Ganitrus。分布於全印度及馬來半島。
  惡叉聚為喬木,單葉,邊緣呈鋸齒狀,長四、五寸。葉柄短,有早落性的托葉。花呈繖房狀,花瓣白色。果實呈核球狀,紫色,大如櫻實。印度人多用以染物或榨油。果實內之核有溝,稍堅,佛教徒常以之作成念珠,名為縱貫珠、天目珠,或金剛子。
  經論中多以此樹譬喻多數。如《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六云(大正30‧846c)︰「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成唯識論》卷二云(大正31‧8a)︰「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
  〔參考資料〕 《瑜伽論記》卷十三(上);《玄應音義》卷二十二;《慧琳音義》卷三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成唯識論演祕》卷二(末);《翻譯名義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