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惡取空(梵dur-gṛhītā śūnyatā)


  指固執於空觀的否定面而誤解空義。又作僻取空。為「善取空」之對稱。《菩薩地持經》卷二云(大正30‧894c)︰「若沙門婆羅門,謂此彼皆空,是名惡取空。」《中論》卷二〈觀行品〉云(大正30‧18c)︰「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所謂空,係為破斥有部之實在論而說者。龍樹於《中論》卷四〈觀四諦品〉曾指出,虛無空見的空是相對於不空(有)的概念,由於此「有」(不空)的被否定,故此虛無空見的空亦不存在;真正的空應是離於空(虛無空見的空)、不空(有)二邊。由於有此真義之空,故一切得以成立。由此可知龍樹並不主張虛無主義。
  關於惡取空的問題,自龍樹以後,長期被爭論著。佛教以外之外道,屢將空誤解為惡取空,而將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等同視之。對於這種誤解,後代佛教思想家亦常有起而辯駁者。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卷七;《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大智度論》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瑜伽論記》卷九(上);宮本正尊《根本中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