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惱(梵pradāsa,藏Ḥtshig-pa)
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俱舍家以之為小煩惱地法之一,唯識家以之為隨煩惱之一,二家對其解釋稍有不同。(1)俱舍家以為惱是指堅執諸惡事,雖知是惡但不肯接受他人諫勸以改過,而自己亦懊惱煩悶。《俱舍論》卷二十一云(大正29‧109c)︰「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悔。」(2)唯識家以為惱是指追想忿恨的事緣,或觸現在的違緣而心懊惱。如《成唯識論》卷六云(大正31‧33b )︰「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又,俱舍家以惱是見取見之等流而立一別體,唯識家則在瞋之分位上假立惱,說惱並無別體。
〔參考資料〕 《成實論》卷九〈瞋恚品〉;《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雜阿毗曇心論》卷四;《入阿毗達磨論》卷上;《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顯揚聖教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