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意希班覺(藏Ye-śes dpal-Ḥbyor;1704~1776)


  西元十八世紀的西藏學僧。又稱松巴堪布(Sum-pa mkhan-po),意為出身於松巴的堪布。出生於青海安多(Amdo)的貢倫寺(Dgon-luṅ)附近。天賦聰慧,九歲入佑寧寺(即郭隆寺),從各大喇嘛學習佛典、哲學、論理、修辭、佛教禮儀、各派教義、數學、醫學、樂聲、經典、怛特羅、繪畫。對天文、觀相尤為精通。聲名遠播至中國內地及西藏、蒙古等地。
  二十歲時前往拉薩,成為別蚌寺(Ḥbras-spuṅs)學僧。翌年赴藏州,從班禪五世羅桑意希(Blo-bzan ye-śes)受具足戒。二十三歲接任別蚌寺葛曼(Sgo-maṅ)學舍的勘布,任職五年後返回安多。三十四歲,奉清高宗之命,於乾隆二年(1737)與第十五世章嘉呼圖克圖同行入京覲見,被封為蒙古諸王之師,以及呼圖克圖稱號。居留中國九年期間,校訂散見於中國內地的西藏佛典,完成後獲賜班智達(Paṇḍi-ta)的稱號及黃色肩衣。駐錫北京五年,每月均為乾隆帝講解佛教,極受尊重。
  其後,經由多倫等地返回安多。四十三歲任佑寧寺座主,並將得自中國及蒙古的財寶贈予班禪、達賴兩喇嘛與色拉等大寺。示寂於1776年,享年七十三(一說卒於1788年,享年八十五)。著作頗多,有︰(1)《明鏡》(Kun-gsal meloṅ),屬數學、天文學書籍;(2)《甘露滴》(Bdud-rtsi thig-pa),屬醫學書籍;(3)《水晶鏡》(Sel-dkar meloṅ),為診斷書籍;(4)《身口意中比例》(Sku-sruṅ-thugs-rtendkyil thig-tshad),屬造像、圖表等構造比例書籍;(5)《如意寶珠史》(Dpag-bsam ljon-bzaṅ),佛教史;(6)《閻浮提概說》(Ḥdsam-gliṅ spyi-bśad),地理書。除上述諸書外,另有修辭、詩文、戲劇、佛教咒法、瑜伽、預言、禪定等相關著作。在其所有著作中,以《如意寶珠史》最為著名。該書內容敘述印度及中國漢、藏、蒙古各地的佛教發展史。成書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
  〔參考資料〕 楊和□〈松巴堪布及其所著之青海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