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慈善寺


  (一)陜西省重要石窟寺之一︰位於陜西省麟游縣西南。據《麟游縣志》所載,寺窟開鑿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共有二洞窟,五處佛龕。南窟窟頂較平,窟內雕立佛像一尊,其北壁有尖拱形佛龕一處,內雕一佛二菩薩;南壁亦有相同佛龕一處,內雕一佛二弟子。北窟窟頂呈弧形,內雕佛像三尊,窟壁南北亦各鑿一佛龕,南龕雕刻立像佛一尊,北龕則一無所有。窟外五處摩崖佛龕,均呈方形,龕內各有石刻造像一至五尊不等。全體寺窟之造像,基本上保存完好,依其製作風格,當與千佛院摩崖造像為同一時期之作品。
  (二)位於台灣省台中巿。原名慈善堂。台灣北前後,寺宇因缺乏整修,逐漸衰頹。西元1953至1954年間,禮請律航於堂內舉行佛七。1955年,迎請善智任住持,並改名法雨寺。1957年,請律航為住持,改名慈善寺。律航晉任後,從事整頓,樹立道風,弘揚淨土不餘遺力。
  1960年,廣化接任住持。1963年,振光接任住持,見寺宇頹壞,發心重修,乃燃指供佛發願;後增購寺地,次第完成大雄寶殿、律航紀念堂、華藏塔、安老院等建物。1984年起,再度翻修,擴建講堂、圖書館、舍利殿、齋堂、寮房等。振光圓寂之後,繼任住持者先後為宏修與惠空。目前(1993年)且設有佛學院,以培育弘法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