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慈心三昧
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稱慈心觀。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之念,專致於慈悲心,觀一切眾生普遍受樂的三昧。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心理境界。《賢愚經》卷十二云(大正4‧436b)︰
「是時如來,大眾圍遶,各悉默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曇摩留支遙見世尊光明顯赫,明曜踰日,大眾圍遶,如星中月,為佛作禮,問訊如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此慈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三昧。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無害心。(中略)爾時大王曇摩留支者,今彌勒是,始於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禪法要解》卷上云(大正15‧290b)︰
「何等是慈三昧﹖觀一切眾生悉見受樂,又經中說慈心三昧,遍滿十方皆見受樂。云何但言願令眾生得樂﹖答曰︰初習慈心願令得樂,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見眾生無不受樂,如鑽燧出火,初然細軟乾草,火勢轉大,濕木山林一時俱然,慈亦如是。」
由此可知,此即住於慈心、離瞋恚怨憎之念、遍念令眾生受樂之三昧。故被視為大乘菩薩慈悲行之基礎。
〔參考資料〕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阿育王傳》卷五;《坐禪三昧經》卷上、卷下;《禪祕要法經》卷中、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