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慈藏
新羅善德女王時代僧。俗姓金,幼名善宗郎。生卒年及鄉貫均不詳。自幼神志澄睿,文思豐盈。嘗周覽經史百家,夙懷出世之志。由於父母雙亡,體悟無常之理,故辭妻子,捨宅第田園以創建元寧寺,且獨入林壑苦修。時王室缺乏台輔,公卿貴族一致舉師上任,師屢受徵召均不應命,且謂(大正50‧639a)︰「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至此,王知其志不可奪,遂許其出家。
善德王‧仁平三年(636),師受勒與門人僧實等十餘人入唐求學,時為唐太宗貞觀十年(一說十二年)。師先訪五臺山,禮拜文殊塑像,虔誠祈禱七日,以冥感而夢大士摩頂傳授四句梵偈,既醒未解其義。天明後有異僧前來為其解惑,並以釋尊之袈裟及舍利等物付囑之。師後入京師,唐太宗敕住勝光別院,頻加寵遇。其後更往終南雲際寺東崿定居三年,禪觀彌精,靈應日增。
貞觀十七年(643),善德王上表請師返國,師將獲贈之藏經一部四百餘函,及諸妙像幡花蓋具等,悉數攜返。返國後,舉揚學風,一時佛法大興。未幾,受勒任大國統,掌理僧尼之一切規制法式。復創通度寺,築金剛戒壇以度化四方人士。仁平十二年(645,即唐‧貞觀十九年),皇龍寺九層塔建成,師將得自五臺山之舍利六粒安置於塔之心柱內,其餘舍利則分置於通度寺戒壇及大和寺塔內。後又改修故里之元寧寺,講雜花萬偈。晚年於江陵郡創水多寺以居之;復於大伯山(太白山)建石南院(後稱淨巖寺),並移居之。
綜觀師之一生,除為新羅傳入攝論教學外,其所著《四分律羯磨私記》一卷、《十誦律木叉記》一卷、《出觀行法》,及《諸經戒疏》等書,樹立戒律思想體系,師亦成為新羅戒律之祖。此外,其著述中另有《阿彌陀經疏》及《阿彌陀經義記》等書,對淨土信仰亦有宣揚之功。
〔參考資料〕 《三國史記》卷五;《三國遺事》卷三、卷四;《續高僧傳》卷二十四;《法苑珠林》卷六十四;《釋氏六帖》卷十二;李能和《朝鮮佛教通史》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