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慧皎(497~554)


  《高僧傳》的作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西)人,俗家的姓氏不詳,是梁代著名的佛教史學家。
  他博通內外學,對於經律尤有研究。住會稽嘉祥寺(在今浙江省紹興巿)。每當春夏則講說弘法,秋冬則專心著述。他還曾住過宏普寺(在會稽),有豐富的藏書,當時有名的藏書家梁元帝蕭繹任江州刺史時(540~547),曾到他那裏來「搜聚篇翰」。那時候,涅槃學說由於梁武帝的提倡盛行,而持戒止殺之風也見重於當世,他著有《涅槃經義疏》十卷,又著有《梵網經疏》,這些著作都得到當時人的尊重,可惜早已亡佚。
  他最大的貢獻是綜合了前人有關高僧的傳記,創造性地加以分類和編輯,成為《高僧傳》十四卷,卷精審,義例明確,條理清晰,文采斐然,為佛教史籍中的名著。
  他的生卒年月都不詳。現行本《高僧傳》末,有僧果的題記,說慧皎在梁末承聖二年(553)避侯景難,遷地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巿),不廢講說。次年二月逝世,年五十八。江州僧正慧恭為之經營,葬於廬山禪閣寺墓。僧果和慧恭都實有其人,見於〈勝天王般若經序〉。但是這段記載,不僅道宣的《續高僧傳》卷六〈慧皎傳〉中沒有提到,其前的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一,和其後的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六,五代‧義楚的《釋氏六帖》卷十所記的慧皎事蹟中也都沒有言及,可見他們都沒有看到這段題記;題記當為後人所附入。(蘇晉仁)
  ◎附︰〈慧皎簡介〉(摘錄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
  慧皎對於前人的一些有關僧傳的著作,很不滿意,認為當時有些僧傳記事有片面性,在介紹思想方面,也沒有抓住中心主旨。因此,他著手收集各種雜錄,乃至大量史書、偽歷、地理雜編等,又「博諮故老,廣訪先達」,反覆進行比較選擇,重新編寫僧傳,最後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的《高僧傳》。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從漢明帝十年,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的佛教歷史人物傳記。這部著作在我國佛教史學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從《高僧傳》自序中可看出他寫作《高僧傳》的指導思想與寫作過程,對於了解慧皎的佛教思想是有一定幫助的。而《高僧傳》〈義解論〉則強調了義解,即對佛教理論認識的重要。在這兩篇文章中,慧皎都宣揚了佛教的空觀思想。
  慧皎認為,「至道沖漠」(〈高僧傳序〉),「至理無言,玄致幽寂」(〈義解論〉),總之,世界是「一切皆空」。因此,佛教的真理也就不能用思慮來認識,用語言來表達。那麼,怎樣才能用佛教的道理來教化眾生呢﹖慧皎援用了魏晉玄學的「得意忘言」的方法,認為「至道沖漠」可「假蹄筌而後彰」。因而聖人可以「資靈妙以應物,體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託形像以傳真」(〈義解論〉)。這也就是說,雖然佛教空理不是用言像所能表達的,但還是可以借用言像來宣傳,而使人們去體會它。由此可見,慧皎的思想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的玄學思想影響的。
  〔參考資料〕 《高僧傳》卷十四;《續高僧傳》卷六;《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陳士強《佛典精解》〈傳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