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慧觀
南北朝時代僧。生卒年不詳。清河(山東省)人,俗姓崔。弱年出家,遊方受業。始詣廬山慧遠,後受學於鳩摩羅什;師風神秀雅,思入玄微,時人謂「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及羅什亡後,乃南適荊州,州將司馬休之甚相敬重,建高悝寺,延師住之。晚年還建康,止住道場寺,敷揚教化。
師妙善佛理,兼達老莊,又精通《十誦律》,博採諸部,故求道問法者日不空筵。示寂於元嘉年間(424~453),壽七十一。
師嘗立二教五時之教判,影響後世甚鉅。又反對道生所倡「頓悟成佛說」,而主張漸悟成佛,開中國頓漸論爭之端緒。此外,師嘗與謝靈運、慧嚴等合治南本《涅槃經》,並著有〈法華宗要序〉、〈修行地不淨觀序〉、〈勝鬘經序〉等。
◎附一︰呂澂〈慧觀之判教〉(摘錄自《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六講)
第一個作判教的,是參加改訂《涅槃》的慧觀。他把全體佛說的經教總分為兩大類︰「頓教」、「漸教」。「頓教」是指《華嚴經》(此經於420年與《如來藏經》同時譯出的,譯者為覺賢)。「漸教」則由發展次第,應用了《涅槃經》裏面的議論,分為五時︰(1)「三乘別教」,指最初的經教,重點是小乘的《阿含》。(2)「三乘通教」,指對三乘一齊講的經教,重點是《般若》。(3)「抑揚教」,由於有由小到大和大小同講的《般若》過程,所以也就有了對大小乘分別高下的經教,這指《維摩》《思益》等。(4)「同歸教」,事實上,大乘並不排斥小乘,而是三乘殊途同歸,這指的會三歸一的《法華經》。(5)「常住教」,最後說如來法身是常,為最究竟的經教,即《涅槃經》。以上是「漸教五時」。慧觀這樣的判教,發生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後來雖有另外一些判教的說法,基本上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
◎附二︰湯用彤〈慧觀之漸悟論〉(摘錄自《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
反對頓悟之名僧,首稱慧觀。觀與生同遊匡山,並同往關中見什。還江南後,亦為世所重。作〈漸悟論〉以抗生公謝侯。《名僧傳鈔》載〈三乘漸解實相〉一文,審其次序,當即觀作。或並出〈漸悟論〉中。茲全錄而略論之。
「論曰,問三乘漸解實相曰,經云,三乘同悟實相而得道。為實相理有三耶。以悟三而果三耶。實相唯空而已,何應有三。若實相理一,以悟一而果三者,悟一則不應成三。答曰︰實相乃無一可得,而有三緣。行者悟空有淺深,因行者而有三。」
此相當於〈難差〉第八、〈辯差〉第九之文。觀公答言亦持差別在人,與〈無名論〉之說相同。彼文繼曰︰「問曰︰若實相無一可得,悟之則理盡,不悟則面牆,何應有淺深之異,因行者而有三。」此與〈責異〉第十之問相同。〈無名論〉所答仍謂差別在人。而此文答辭則實較切實。其文曰︰
「答曰︰若行人悟實相無相者,要先識其相,然後悟其無相。以何為識相。如彼生死之相,因十二緣。唯如來洞見因緣之始終,悟生死決定相畢竟不可得,如是識相非相,故謂之悟實相之上者。菩薩觀生死十二因緣,唯見其終,而不識其始,雖悟相非相,而不識因緣之始,故謂之悟實相之中者。二乘之徒,唯總觀生死之法是因緣而有,雖相悟非相,不著於生死,而不識因緣之始終,故謂之悟實相之下者(《名僧傳鈔》說處道生傳中有「上乘智慧總相觀空,菩薩智慧別相觀空事。」云云。當係就頓說辨此義。今不詳)。理實無二,因於行者照有明闇。觀彼諸因緣,有盡與不盡,故於實相而有三乘之別。
問曰︰菩薩之與二乘既不窮因緣之始終,何得稱緣實相而得道。答曰︰菩薩之與二乘雖不洞見因緣之始終,而解生死是因緣而有,知生死定相不可得,故能不染著於生死,超三界而得道云云。」
此言須先識其相,然後悟無相。菩薩與二乘,雖不能知其全,而究有所知。此說比〈涅槃無名論〉所言,實更進一層。又慧達〈肇論疏〉亦引觀之言一段,係駁〈辨宗論〉背南停北之喻。其文多訛誤,不甚可解。因其亦吉光片羽,並全錄以俟後考。
「釋慧觀師執漸悟,以會斯譬云,發出嵩洛,南形衡,去山百里,髣□雲嶺。路在嵩(崇)朝,岑嚴遊踐。今發心而向南,九階為髣□,十住為見岑,大舉為遊踐。若以足言之,向南而未至。以眼言之,即有見而未明。但弁(辯)宗者得其足以為五度度。況漸悟者,取其眼以為波若之,向南之行而所取之義殊,猶不龜之能,而所用之功異之也。」
觀公之意,大舉遊踐,雖在登峰之後。而足發嵩洛,南趣衡岳,自遠而近。以足言之,雖實未至。但以眼言之,則有所見。既有所見,即是有所悟。然則悟有階級,亦不可否認也。
〔參考資料〕 《梁高僧傳》卷七;《出三藏記集》卷八、卷九、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