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慶寧寺
清代外蒙古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位於庫倫(烏蘭巴托)西北,蒙古名Amur Bayaskhulantu Khitu。係清世宗為嘉敵一世哲布尊丹巴率七旗喀爾喀民眾歸屬清廷,乃於雍正五年(1727)在彼故居為之建寺。至乾隆元年(1736)竣工,聖祖賜額慶寧寺,前來參拜者甚眾。全寺規模宏大,分為四區︰(1)第一區為寺務所,勒額懸於此。(2)第二區為大殿,其前方立有清聖祖御製碑記。(3)第三區為此寺最重要的部分,中建有五座殿宇,收藏釋迦像、第一代及第四代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舍利等物。(4)第四區,建有五座建物,為前來參拜者的居處。
◎附一︰〈慶甯寺碑記〉(摘錄自《清政府與喇嘛教》)
惟天眷佑,我皇清丕冒萬國,日月所照,雨露所霑,罔不服從。當太祖、太宗時,西方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景慕聖德,率先輸忱。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達賴喇嘛萬里入覲,貢獻勿絕。逮聖祖仁皇帝親統六師,平定朔漠,則有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率七旗喀爾喀之眾,朝行在所,特封為大喇嘛,俾掌黃教。康熙六十一年冬來朝,明年示寂於京師。皇考世宗憲皇帝,遣使護歸其國,恩禮有加。雍正五年,命大臣齎幣金十萬兩,即古所居庫倫地,創建大剎,延及徒眾,講經行法,如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在西域時故事。乾隆元年工竣,欽定寺名曰「慶甯」,御題「福祐恒河」以賜。復允董役諸臣請,化石刻詞,俾記其事。
朕維天生烝民,若有恒性,性無勿善,不以形體而睽,不以疆域而隔,因其同善之情而利導之。此帝王之教所以立也。黃教行於西北諸藩,無論貴賤,無不奔走信嚮。要其為說,主於戒惡從善。今使蒙古之眾,誦習其文,皈依佛諦,其興起於善也必易。人人樂趣於善,將見邊方赤子,同植善緣,疆域乂安。中外禔福,蒙被慶澤,永永無斁。我祖宗綏懷藩服,錫福寰區,萬國咸甯,民生康阜。主斯寺者,惟有勸導群生,擴乃善性,一心向化,安享我國家太平之福,庶無負皇考嘉惠諸藩之德意也夫!
◎附二︰張羽新〈慶寧寺碑記注〉(摘錄自《清政府與喇嘛教》)
〈慶寧寺碑記〉,原存於喀爾喀蒙古庫倫(現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之慶寧寺。乾隆二年(1737),翰林院編修萬承蒼代皇帝擬稿,以乾隆的名義頒布、刊刻的。原碑未見,此係從妙舟《蒙藏佛教史》轉錄,並參考其他資料校訂。
慶寧寺是清中央政府為喀爾喀大喇嘛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建造的陵寢,也是清代喀爾喀蒙古最大的喇嘛廟和喇嘛教中心。碑文記述了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的主要政治業績和建寺的經過。
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名羅布藏‧旺布札勒三(1635~1723),出生於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貴族世家,後出家當喇嘛,成為喀爾喀蒙古喇嘛教的首領人物,在反對外來侵略和鞏固清代民族國家統一的鬥爭中,曾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割據新疆的準噶爾貴族噶爾丹武裝攻擊喀爾喀。喀爾喀抵擋不住,傷亡慘重,政局一片混亂。上層貴族對於何去何從發生了分歧意見。大多數人主張投奔清中央政府,也有極少數人企圖逃奔沙俄。他們請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裁決。這位喀爾喀蒙古的宗教首領,堅決反對噶爾丹的分裂活動,拒絕了沙俄的威脅利誘,義正辭嚴地說︰「我輩受天朝(指清中央政府)慈恩最重,若因避兵投入俄羅斯,而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視我膚言異服,殊非久安之計,莫若攜全部內徙,投誠大皇帝(指清朝皇帝康熙)可邀萬年之福」。(松筠《綏服紀略》)他的正確的政治抉擇,獲得舉部贊同。於是,他與土謝圖汗率先帶領台吉三十餘人,喇嘛班第六百餘人、牧民約二萬餘口,投向了清中央政府。
在率部內遷的途中,他向康熙上了一道奏摺,說︰「向蒙皇上鴻恩,勵以勤修功德,欽遵諭旨,誦經靡懈。不意厄魯特來,焚毀廟宇,棄擲經典……我諸弟子眾多,願依大皇上神聖太平之治,以副夙望,仰乞聖恩俯恤,賜以水草善地,且望重建前廟。又,左右兩翼諸台吉,皆奉我為師,言胡圖克圖欲入,我等願從。又,沿喀倫一帶阿霸哈納爾諸台吉,亦欲從入」(溫達等《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在他的率領下,喀爾喀舉部南遷,清政府將其安置在察哈爾一帶游牧。一場有可能發生的民族大分裂,從而得以避免。為表彰他的功績,清中央政府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封他為「大喇嘛」。
康熙六十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率喀爾喀王公貴族,到北京為康熙祝壽。雍正元年(1796),圓寂於北京。理藩院上疏雍正︰「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黃教中第一流人也。數世行善,垂九十年。當噶爾丹叛時,率七族喀爾喀等來歸,最有功。」(見妙舟《蒙藏佛教史》)肯定了他為鞏固和加強多民族國家統一所做出的歷史貢獻。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決定動用帑銀十萬兩,在庫倫地方建造一座喇嘛廟,以為其陵寢。乾隆元年(1736)寺成,乾隆命名為「慶寧寺」。後來,將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的靈龕,供奉於寺中。
這篇以乾隆名義刊刻的碑文,是研究清代前期喀爾喀歷史和喇嘛教的難得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