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憍賞彌國(梵Kauśāmbī,巴Kosambī,藏Kāḥu-śam-bi)


  中印度古國。音譯又作憍餉彌國、憍閃毗國、俱睒彌國、拘參毗耶國、拘舍彌國、拘籃尼國。音譯不靜、藏有。又有跋蹉(梵Vatsa,巴Vaṃsa)、越蹉、拔沙等之異稱。《大唐西域記》卷五敘述其國勢,云(大正51‧898a)︰
  「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稱沃壤,地利豐植,粳稻多,甘蔗茂,氣序暑熱,風俗剛猛。好學典藝,崇樹福善。伽藍十餘所,傾頓荒蕪,僧徒三百餘人,學小乘教。天祠五十餘所,外道寔多。」
  此外,書中又記述其城內有鄔陀衍那王所造的刻檀佛像、具史羅長者舊園、世親撰《唯識論》時之塼室,無著撰《顯揚聖教論》時之舊址,城外則有如來經行處之遺跡、髮爪窣堵波,以及迦奢布羅城護法伏外道的伽藍遺址。
  憍賞彌是古印度有名的都巿。《羅摩衍那》(Rāmāyaṇa)以其為拘舍(Kuśa)國之王子科珊巴(Kuśambha)所建。《雜阿含經》卷二十五、《摩訶摩耶經》卷下等記述此國比丘因殺害持律阿羅漢修羅他(Sorata)而引起諍論,終招致佛法滅亡。
  關於此國之位置,康寧罕(A. Cunningham)修正《西域記》中「缽邏耶伽至憍賞彌距離五百餘里」的說法,改為「五十餘里」,並推測它應在阿拉哈巴(Alla habad)西北三十哩,即閻牟那(Jumna)河畔的古代村落科珊村(Kosām)。史密斯(V. A. Smith)則依《西域記》及《大慈恩三藏法師傳》所載的距離及方向,認為它是在阿拉哈巴西南、印度鐵路之蘇特那(Sutna)車站附近。又,華特斯(T. Watters)以《經集》〈波羅延品〉所列阿拉卡(Aḷaka)至舍衛城的地名中有此國名,而推測它靠近舍衛城,但這也並非定論。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二十五;《法句譬喻經》卷一、卷二;《雜寶藏經》卷八;《義足經》卷上;《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五分律》卷六;《十誦律》卷三十;《慧琳音義》卷十五;《翻譯名義集》卷三;A. 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