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應身(梵nirmāṇa-kāya,藏sprul-paḥi sku)
(一)指應眾生機根而示現之身︰又稱應佛、應身佛、應身如來、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變化身。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云(大正44‧838a)︰
「應身佛者,感化為因,感化之中,從喻名之。是義云何﹖如似世間有人呼喚則有響應,此亦如是,眾生機感義如呼喚,如來示化事同響應,故名為應。應德之體,名之為身。」
由於眾生之機感千差萬別,故能應之身亦不可一概而論。故有示現於淨土的勝妙身,亦有出現在穢土而示現八相的釋尊。或從其應身暫時變現化佛,亦有於人、天、鬼、畜等隨類應同的非佛形身。
由於經論分別佛身之說頗為紛歧,因此應身之意義亦有寬狹之別。如《大乘義章》卷十九將佛身分為真身、應身二種,真身平等,形無所在,即法報未分之時稱為真身;應身則為隨化所現之身,形有所在,即指應化二身。
又,《大乘同性經》卷下將佛身分為報、應、真等三身,以穢土之現成佛、當成佛、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顯現者,皆為應身。《合部金光明經》卷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謂如來有化、應、法等三身,其中,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項背具足圓光者,為應身。智顗《摩訶止觀》卷八(上)則謂有法、報、應、化四身。此外,天台宗將應身分別為勝、劣二種,劣應身出現於凡聖同居之穢土,係未斷惑之凡夫所見者,勝應身示現於方便有餘土及凡聖同居之淨土,為凡夫、二乘、三賢等所見。
(二)指由過去修行之果報所得的佛身︰又稱受用身。同於報身。《攝大乘論》曾提出三種佛身,梁‧真諦譯作自性身、應身、化身;魏‧佛陀扇多則將其中的應身譯作報身。善導《觀經疏》〈玄義分〉云(大正37‧250b)︰
「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
(三)指凡夫與二乘所感受的佛身︰即凡夫、二乘不知此佛係由自己之轉識所現,錯覺為從外而示現者。《大乘起信論》云(大正32‧579b)︰「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附一︰〈勝應身〉(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勝應身又稱尊特身。天台宗將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薩所見之佛身,分為勝應身及劣應身二種。藏教之人所見為劣應身,即現丈六之相,居於凡聖同居土;通教之人所見為勝應身,雖亦為丈六之身,但能神通變現,隨意自在示現十里乃至百億里之相,居於方便有餘土。
通教之中,有已徹見「不但空」之理的利根者,以及僅見「但空」之理的鈍根者。《金光明文句記》卷一(上)嘗述及通教利根得見勝應身之所以,文云(大正39‧86b)︰「觀既體法顯二種空,謂但不但(中略)若利菩薩受別圓接解不但空,空是本覺中實之體,是妙色心佛位證得所有身智,稱體無邊,故名尊特,尊崇奇特,亦名報身。(中略)若利人見丈六八尺,既依中道亦無分齊。」
此外,又說通教鈍根者所見的佛身,與藏教之人所見相同。
◎附二︰〈劣應身〉(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劣應身於四教四佛之中,為藏教之教主,為丈六佛身,居於四土中的凡聖同居土。又稱丈六身佛、劣應丈六身佛。此身係藏教之人所見之佛身。由於藏教三乘專用析空觀,見但空之理,而此析法之空並不含「中」,故所見佛身唯是丈六。《法華文句》卷一(上)敘述此劣應身云(大正34‧4c)︰「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丘像,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即三藏佛自覺覺他。」
就藏教本身而言,此丈六身佛絕非所謂劣應身,而是最勝無上之尊體。然而今說為劣應身者,乃相對於大乘之勝應身而言。再者,丈六之身高亦是權且依釋迦之劣應身而定者,並非小乘之佛皆身高丈六。譬如就彌勒佛而言,則其身高即有十六丈之多。
〔參考資料〕 (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法華經論》卷下;《金剛仙論》卷二卷八、卷九、卷十;《法華玄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