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戏论(梵prapañca)
指违背实理,对增进善法无益的言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云(大正30‧815a)︰“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中论》卷三〈观法品〉载,戏论有爱论、见论二种;《中观论疏》卷一解之云︰“爱论”,系指于一切法有取着之心;“见论”,则指于一切法作决定之解。又谓︰利根者常起见论,钝根人常起爱论;在家人常起爱论,出家人常起见论;天魔常起爱论,外道常起见论;凡夫常起爱论,二乘之人常起见论云云。
《佛性论》卷三(中)谓,戏论有三种、九种之别。文云(大正31‧803b)︰
“戏论有三︰(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是三戏论,如来灭之已尽故,以无戏论为事。戏论者,有三义︰(一)能违碍实理,(二)名虚诳世间,(三)障隔解脱。初违正境,次违正行,后违正得。合此三义,名为戏论。又,戏论有九种︰(一)通计我,(二)的计是我,(三)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
又,《中观论疏》卷一别举五种戏论如次︰
(1)佛有诫劝二门,诸恶莫作名为诫门,诸善奉行名为劝门。恶乖于理,损他感苦故名戏论。善符于理,利他招乐,故非戏论。
(2)善有二门,有所得之善不动不出,因此名为戏论;无所得之善能动能出,故非戏论。
(3)名有得、无得二者为戏论,有诸二者无道、无果。若有得无得平等无二,则非戏论,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4)二与不二分为二边,并名戏论;“非二非不二”则非戏论。若再深一层言,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皆是名相,因此,俱名戏论;言亡虑绝即非戏论。(5)若有戏论,若有“非戏论”,悉是戏论。若无戏论、无“非戏论”,方是“非戏论”。
此外,《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则分戏论为两种,即︰(1)于真实之理生戏论;(2)于世间之事生戏论。
[参考资料] 《大日经疏》卷五;《遗教经论略疏》;《法华经》卷二〈信解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九;《中论》卷四〈观如来品〉;《三论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