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的學派。為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南都六宗之一。《成實論》的作者,為西元四世紀印度的訶梨跋摩(Harivar-man)。其人初學有部的思想,後研究大小乘諸部,乃撰《成實論》二十卷。以接近於大乘的教義批判各部派,相對於小乘說「我空法有」而立「我法皆空」。但此論在印度並未形成一個宗派,及姚秦‧弘始十四年(412)鳩摩羅什漢譯此論後,在中國佛教學者間遂蔚成研究風氣,有甚多學者研習。
  中國的成實宗,初傳於北方,至南朝梁代時(502~556)最為興盛,如所謂梁三大法師──光宅寺法雲、開善寺智藏、莊嚴寺僧旻,即研究此論之著名學者。南方成實宗的盛行,始於鳩摩羅什的弟子僧導在壽春、建康講說《成實》,以及道猛(413~475)於建康興皇寺講說《成實論》。然而,自梁三大法師之後,此論之學逐漸衰微。至唐初即告消失。
  《成實論》初傳日本,係附屬於三論宗。如南都元興、大安、西大、法隆諸寺為學三論之處,然亦兼研《成實論》。其後,亦隨三論研究的衰亡而告終。
  關於《成實》一論,隋‧智顗及吉藏判之為小乘論,唐‧道宣則認為論中有與大乘共通的思想,乃屬分通大乘論。總而言之,此論雖屬小乘論書,但有最接近大乘或與大乘共通的思想。此論的學說,係以說一切有部的學說為基礎,而將有部之矛盾處,取經部、曇無德部及大乘之義加以調和。
  〔參考資料〕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上;凝然《八宗綱要》;《三論玄義》;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宇井伯壽《佛教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