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成就


  (一)(梵samanvāgama,巴samannāgama,藏ldan-pa)「得」的一種。意指已得而現在仍不失。《俱舍論》卷四謂「得」有「獲」與「成就」二種,(1)「獲」指未曾得而今得,或曾得但已失而今又得。(2)「成就」謂既得已,至今不失。此即約時而以生相為「獲」,住相為「成就」。
   關於成就與得之差別,《大毗婆沙論》卷一六二列有七說(大正27‧823a)︰
  「得與成就有何差別﹖有說︰名即差別,謂名得,名成就。有說︰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有說︰最初得名得,後數數得名成就。有說︰先不成就而成就名得,先成就而成就名成就。有說︰先無繫屬而有繫屬名得,先有繫屬而有繫屬名成就。有說︰初得名得,得已不斷名成就。有說︰初獲名得,得已不失名成就。」
  上述《俱舍論》之義即依據此中之第七說。又,《順正理論》卷十二依此中之第二說,謂「得」有二種︰(1)未曾得而今始得稱為「獲」,今重得先前已得但既失者稱為「成就」。
  (二)(梵sampanna,巴sampanna,藏phun-sum-tshogs-pa)「具足」之意。即具足七寶、戒、定、慧等,或於此等自在,皆稱為成就。如《長阿含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品〉云(大正1‧119b)︰「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經〉云(大正1‧449c)︰「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阿彌陀經》云(大正12‧347a)︰「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三)(梵siddhi)密教用語。音譯悉地,意譯成就,或妙成就。或梵漢並稱為悉地成就、妙成就悉地。或謂三密相應所成就的世出世間妙果,梵語稱為悉地;成就妙果的因行,漢語稱為成就。《大日經疏》卷十二〈成就悉地品〉(大正39‧708a)︰「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同疏卷三謂,真言行者得悉地所入國土有密嚴國土、十方淨嚴、諸天修羅宮等三品。同疏卷十五載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種悉地,或依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四法而說四種悉地。
  五種悉地,即(1)信悉地︰真言行者地前信行之悉地。深信如來祕藏,若能依行必成菩提。(2)入地悉地︰即初地悉地。(3)五通悉地︰第四地之悉地。了知世間五通之境,猶如幻夢水月鏡像不可取相,度五通仙人之地故名五通悉地。(4)二乘悉地︰第八地悉地。觀察二乘境界非實,心離取相,度二乘境界故名二乘悉地。(5)成佛悉地︰從第九地修菩薩行道,證成如來位的悉地。
  《大日經疏》卷十一又謂加持成就物時,上成就者,於初夜生煖氣,中夜煙 起,五更焰火出;中成就者,出煖、煙二相;下成就者,僅出煖氣。
  (四)謂達成宿願或目的︰《往生論註》卷下云(大正40‧840a)︰「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參考資料〕 (一)《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四;《俱舍論寶疏》卷四。(二)《中阿含》卷二〈七車經〉;《俱舍論》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