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戒壇
指舉行授受戒律儀式的場所。戒律之授受,原僅挑選清淨地方結界舉行,後來才以土、石、磚等築成三層平壇作為戒律授受處,故戒壇又稱戒場。如《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之二云(大正40‧206a)︰「戒壇者,謂於場中別更封土,若據初開,未必有壇,所以律中約通從本但云場耳。」戒壇之初建,據《釋氏要覽》卷上記載,始自天竺樓至菩薩請築戒壇為比丘受戒,佛許之,遂於祇園精舍外院之東南隅建壇。
中國戒壇的設立風氣,係在戒律經典及其儀式傳入之後所陸續興起。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五所載,魏明帝嘉平二年(250),中天竺三藏曇摩迦羅至洛陽,譯出《僧祇戒》。又於正元元年(254),與安息國沙門曇諦共出《曇無德部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摩法,沙門朱士行為受戒之始。另據《比丘尼傳》卷一〈晉竹林寺淨檢尼傳〉所載,升平元年(357),沙門曇摩羯多於洛陽立戒壇,為淨檢等四人授具戒。此為中國比丘尼受戒的最早記錄,也是中國北方寺院建立戒壇見於文獻之始。
其後,南方寺院亦有戒壇之設。如《宋高僧傳》卷八〈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云(大正50‧755a)︰「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削椎髻,於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築也。」此外,晉‧支道林曾於石城、汾州各立一壇;宋‧智嚴於上定林寺立壇;梁‧僧祐於上雲居、棲霞等處亦曾立壇;唐‧道宣嘗於淨業寺建石戒壇,並撰有《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後來,建立戒壇之風氣乃漸盛行全國。官設私設均有。
中國的戒壇在創建之初極為簡單,入唐以後漸形華麗。如河南嵩山會善寺的戒壇,係用石欄築成,雕刻極精,曾有「琉璃戒壇」之稱。至後世,更有以戒壇為寺名者,如北京西山戒壇寺,原名慧聚,後改名萬壽,但因寺中建有高大的戒壇,故一般人皆稱之為戒壇寺。又,往昔之禪、律諸宗寺院,每在寺門前建石碑,上書戒約,如「禁葷酒入山門」等字樣,因其多立於戒壇前右方,故俗稱為「戒壇石」。
有關戒壇的型式,據明‧周永年所撰《吳都法乘》卷十〈壇宇篇〉引朱希周「蘇郡開元寺重建萬善戒壇碑」文所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曾就開元寺故地建室,並築壇其中,越三年而告成。壇有二級,高七尺餘,廣二十九尺,四面列階而升;壇上設毗盧遮那如來像,護戒諸神圍繞其側。壇外設普門法王子大悲像,像之左右有十八應真。由此可知,戒壇的建築至明代已相當發達,而且是在室內築壇。
另依道宣《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所載,戒壇之規制為︰三層壇,下壇四方寬二十九點八尺,高九尺。中壇四方寬二十三尺,高四點五尺。上壇四邊寬七尺,高二寸,上面供奉佛舍利塔。或謂道宣此制係參考中國古來祭壇之形式而訂者。
日本天平勝寶六年(754),東渡日本的唐僧鑑真於東大寺大佛殿前設戒壇,為天皇等人授菩薩戒。此為日本設立戒壇之始。翌年十月在大佛殿之西常設戒壇。天平寶字五年(761)另在下野藥師寺與筑前觀世音寺立戒壇,後二者與東大寺戒壇合稱「天下三戒壇」。
平安時代,最澄欲於比叡山延曆寺建大乘戒壇,然與僧綱展開論爭。終於在弘仁十三年(822)最澄歿後七日,始獲敕許。故延曆寺戒壇與三戒壇合稱「四戒壇」。其後,園城寺(三井寺)脫離延曆寺,自立戒壇,長久二年(1041)請求敕許,遭延曆寺反對而未實現。此一請求敕許之事,反覆持續至十四世紀猶未成功。
鎌倉時代,唐招提寺隨著復興戒律之勢,也在寺內設置戒壇。南北朝時代,雖由延曆寺分置出鎮興寺、寶戒寺、等妙寺、藥師寺等「遠國四戒壇」,但都燬於戰國時代的兵火。今仍屹立不變的東大寺、觀世音寺、延曆寺、唐招提寺之戒壇,自興建以來,皆曾歷經頗多變遷。
〔參考資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道宣律師感通錄》;《佛祖統紀》卷三十九;《僧史略》卷下;《釋氏稽古略》卷三;《南都叡山戒勝劣事》;《元亨釋書》卷二十七;佐藤達玄《中國佛教偺芣け詻戒律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