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戒禁取見(梵śīla-vrata-parāmarśa,藏tshul-khrim daṅ brtul-shugs mchog-tu Ḥdsin-pa)
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見。全稱戒禁等取見,略稱戒取見。為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四取之一。關於「戒禁」之字義,《俱舍論光記》卷十九謂,「戒」指內道之五戒等,「禁」指外道之狗、牛等戒;《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末),則說「戒」即是「禁」。
戒禁取見是一種妄見。係以非因為因,非道為道之錯誤看法。如《俱舍論》卷十九所說,有外道見狗、牛等死後生天,乃學狗、牛之作為,食草噉糞。謂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而至超苦樂處。此等執取非理之禁戒為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見。又,《成唯識論》卷六云(大正31‧31c)︰「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亦云(大正31‧698a)︰「戒禁者,謂惡見為先,勞無果者。」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九;《大乘義章》卷六;《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十七;《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俱舍論寶疏》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