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戒賢(梵śīlabhadra,藏ṅaṅ-tshul-bzaṅ-po;529~645或528~651)


  中世印度那爛陀寺僧。音譯尸羅跋陀羅,為東印度三摩呾吒(Samataṭa)國王族,屬婆羅門種。
  師少時好學,嘗遊歷諸方,遍求明哲,後從摩揭陀國那爛陀寺的護法出家。深究瑜伽唯識論,精通因明(論理學)、聲明(文法學)等學,聲譽頗隆。時南印度有一大外道,因嫉妒護法盛名,請求論議。師乃代護法論破其說,獲王嘉賞,為建伽藍。時年三十。
  爾後師住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教義,並根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書,判攝佛陀一代教法為有、空、中三時教,且以法相大乘為真了義。主張五種姓說(五性各別說)。玄奘西遊時,師已一百零六歲,為那爛陀寺大長老,備受尊崇。玄奘即師事之。師為世親一系之法相宗傳人,由於年已老邁,故已不講課授徒。然而玄奘至那爛陀寺時,師仍特別為他開講《瑜伽師地論》。前後共計開講三遍,歷時九月。此外,又為玄奘開講《順正理論》《顯揚論》《對法論》《因明》《聲明》《集量》《中論》《百論》等書。因此,師在佛學思想上對玄奘的啟發與影響,可謂至深且鉅。
  相傳師之著作有十餘部,今僅存藏譯《聖佛地經解說》行世。而弟子除玄奘外,亦有親光、勝軍等多人。
  〔參考資料〕 《大唐西域記》卷八;《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卷二;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第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