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所缘缘(梵alambana-pratyaya,藏dmig-paḥirkyen)


  指心、心所所攀缘的对象。又作缘缘。四缘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云(大正27‧109a)︰“能为次后刹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为所缘缘。”《俱舍论》及《顺正理论》亦云,为心、心所之所托,而能令心、心所产生缘虑作用者,称为所缘缘,即指一切法。如《顺正理论》卷十九云(大正29‧447b)︰“谓所缘缘即一切法,离心、心所所缘境外,决定更无余法可得。谓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附,故曰所缘。即此所缘是心、心所发生缘,故名所缘缘。”
  又,《成唯识论》谓所缘缘有亲、疏二类。即(1)亲所缘缘,乃见分、自证分等内所虑托之法,与能缘之体不相离;即指影像相分。(2)疏所缘缘,系与能缘之心相离之法,即作为本质而能生起内所虑托之相分。《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40c)︰“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附︰演培《成唯识论讲记》卷七(摘录)
  《成唯识论》︰“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讲记》︰解释“所缘缘”这个名义,向来有其异说。有说第一缘是缘虑之义,第二缘是缘藉之义。因此,这是心法生起的缘藉之谓。像这样为缘的,唯有有法是可能的,无法则不可为缘。有说“所缘”二字,是这缘的别目,同样唯指有法,不通无法。第二个“缘”字,名通四缘,有特别之义。《法相灯明记》说︰“所缘缘者,重云缘者,或云有体能生心名缘,相于心中现为所缘,配此二义,重有缘缘字。阶云︰重云缘者是四缘之一缘也,不配属二义,故观所缘论测师疏云︰所缘缘者,则四缘中是境界缘,故毗婆沙名境界缘,部执论名所了缘,杂心论但言缘缘。”两者所说,虽然有所不同,但不管那一说,都以有法为此缘之义,无法是不得为缘的。
  关于此缘,本论的解释是︰“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意指心王心所之所虑所托的对境。最初,心法生起而起缘虑之用,必要仗托于所缘虑的对境,假使没有对境,心法无由生起,所谓心起必托内境生,就是此义。对境,是指所缘的对象,这常为心法生起的助缘,是为所缘缘。如有体的实法,在为八识心王及其相应心所所虑所托而为所缘时,带起自己所缘的境相,浮现在能缘的心心所上,如是有体法,就是所缘缘。
  在此我们所当注意的,就是为什么说“带己相”?当知论文说带己相而语为所缘缘,决不可说是障碍。所谓带己相的“相”有二义,就是相状与体相。相状,是姿态等的意思,指外见的样相。体相,是物体等的意思,指事物的实体。“带”亦有二义,就是变带与挟带。变带,是带似就是相似义,似是而实非的。例如带满面珠时候的带义。挟带,是亲附的意思,能所亲附彼此逼着而不相离。例如身上带刀,是这情形的带义。论文说的带己相,假定是己带相状,其带是变带之义,就是能缘的心变似所缘的相状,亦即所谓相分。假定是己带体相,就是能缘的心亲附所缘的体相而起,亦即所谓挟带体相之义。前者,是说能缘似相分而为亲所缘缘;后者,是说正智缘如时,挟带所缘而为亲所缘缘。不管那种,都是说的亲所缘缘,并无妨碍。
  古昔印度的论师之间,讲到带己相,大体唯就变带相状之意解说,正智缘如如时说为所缘缘的,可说没有。到奘公入于天竺,驳斥这个说法,这时,始有主张挟带体相之义。基师《述记》卷七说︰
  “正量部师般若□多造谤大乘论,遂破此云︰无分别智不似真如相起,应非所缘缘。我之大师(奘公),戒日王为设十八日无遮会时,造制恶见论,遂破彼云︰汝不解我义,带者是挟带义,相者体相非相状义。谓正智等生时,挟带真如之体相起,与真如不一不异,非相非非相。若挟带彼所缘之己以为境相者,是所缘故。”
  由此所说,其旨可知。
  讲到“此”所缘缘的自“体”,约“有二”种︰“一”是“亲”所缘缘;“二”是“疏”所缘缘。什么叫做亲所缘缘?就是所缘的对象,“若与能缘”的识“体不相”隔“离”,直接为心心所之“所虑所托”的,就“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法就“是亲所缘缘”。说清楚点,就是见分之所缘的相分,自证分之所缘的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所缘的自证分及根本智所缘的真如。就中,见分所缘的相分,是说见分缘本质的对境而浮现的相分。虽以无本质的无法为对境,但不是现在之所缘的。又后二分及根本智的所缘,虽亦可以浮现相分,但直接的逼附境体。这末说来,可见亲所缘缘必与能缘有密切的关系,假定是他人所变的相分,或自身八识各各所变的相分,彼此相望没有亲密的关系,所以不得说为亲所缘缘。
  什么叫做疏所缘缘?就是所缘的对象,假“若与能缘”的识“体,虽”彼此间“相”互隔“离”,但可仗“为”本“质能起内所虑托”的相分,“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在自身中,一识所变,为他识的本质,固然是有,就是自他相望,他人心识的所变,为自己本质的亦有。此所缘缘,虽有亲疏的二缘,但无分别智缘真如,亦即正智缘如时,因为是不带相分的,所以那不是亲所缘。不特如此,如此之亲缘真如,疏所缘亦是没有的。
  在这二种所缘缘中,“亲所缘缘”,在一切的“能缘”的心中,必然是“皆有”的,亦即不管那种的能缘心,都有它的亲所缘缘。为什么?因每一能缘心,“离”了“内”面“所虑”所“托”的相分,“必”定是“不”能“生”起的。至于“疏所缘缘”,那就有所不同,它在“能缘”心里“或有”或无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因有疏所缘缘固然会得生起能缘心,就是“离外所虑托”的疏所缘缘,那能缘心“亦”照样的“得”以“生”起。如执实我实法,虽然没有本质,但是离了彼法,心法照样生起。又如吾人忆念过去所见所闻的事,现在虽说没有那个境相现前,但能缘心照常现起忆念过去的种种事。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五、卷一九七;《俱舍论》卷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二;《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二、卷八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显扬圣教论》卷十八;《大乘阿毗达磨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