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手巾(梵snātra-śātaka,藏khrus-ras)
比丘所常持用的十八物之一。又称拭手巾、净巾。即拭手及脸的布巾。《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云(大正24‧772b)︰“手巾畜二。”《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大正24‧921c)︰
“当用手巾有五事。一者当拭上下头;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目;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若着僧伽梨时,持手巾有五事。一者不得使巾头垂见,二者不得持白巾,三者当败色令黑,四者不得拭面,五者饭当用覆膝上,饭已当下去。”
在中国,手巾自古即被使用,依《事物纪原》卷八所述,三代时,浴用二巾,上絺下绤,虽上下异用却无异名。至汉代,王莽斥逐王闳时,闳伏泣,元后亲手以布拭之,自此始见布巾之名。后禅林备之于僧堂、浴室、后架等供大众使用。如《修百丈清规》卷六(大众章)大坐参条(大正48‧1143c)︰“圣僧侍者,牵堂内手巾辘轳,惊酣眠者。”又,卷四〈两序章〉知浴条(大正48‧1131b)︰“铺设浴室,挂手巾,出面盆拖鞋脚布。”此外,《毗尼母经》卷八提出净体巾、净面巾、净眼巾之别。《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列举拭身巾、拭手巾及拭面巾三种。
[参考资料]《梵网经》卷下;《梵网经古□记》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翻译名义大集》;《缁门警训》卷九〈登厕规式〉条;《禅苑清规》卷四;《永平清规》卷上;《正法眼藏》〈洗面章〉;《佛像<□帜义图说》卷下;《禅林象器笺》〈器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