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扶习润生
天台宗用语。用以表示通教三乘共十地中的第九菩萨地修相之语。又作“誓扶习生”,其义虽与“留惑润生”之用意类似,然所用以润生者,则有“习气”与“惑”(烦恼)之差别。“留惑润生”之说,见《摄大乘论》〈彼果智分〉所载;而“扶习润生”之义,则为《大智度论》及天台宗所说,天台家以为通教菩萨为了成佛,须在三界受生才能行化他的事业,但在第七地时已断见惑与思惑之二烦恼,因此若要在三界受生,就必须保存习气,用誓愿力来扶助习气。这样才能润业、受生。通教菩萨为了化他而采用这种受生的方法,就是扶习润生。其所以称为誓扶习生,《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六云(大正46‧322b)︰“誓扶习者,大品云︰留余残习以誓愿力,及扶余习,而生三界利乐有情。”藏教菩萨,由于见思二惑未断而生于三界;别、圆二教的菩萨,则由无明惑之力亦受生于三界。因此,此扶习润生之义唯限于通教菩萨。
◎附一︰《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摘录)
菩萨位者九地十地,是则十地菩萨当知为如佛。齐此习气未尽。过菩萨地则入佛地,用誓扶余习,生阎浮提,八相成道。
◎附二︰《维摩经玄疏》卷三(摘录)
菩萨乘者,菩萨修总相别相,智慧体因缘即空,起大悲誓愿,修诸法门。若见第一义断界内烦恼,用誓愿扶习,还生三界,游戏神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也。
◎附三︰《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摘录)
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尽,习气未除,故因习气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为众生故,亦为满本愿故还来世间,具足成就余残佛法故。(中略)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烦恼,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附四︰印顺《摄大乘论讲记》(摘录)
《摄大乘论》〈彼果智分〉云︰“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讲记》云︰断烦恼甚深︰菩萨不把烦恼断尽,祇是伏而不灭,使其不发生作用。如毒蛇能够害人,但他被咒力所害,就不能发生作用。为什么伏而不断?因行菩萨道者,不能急断烦恼,不然,就堕入小乘的无余涅槃了。所以在未成佛前,必须留惑受生死身,至金刚道才断惑尽,证佛一切智。唯识学者说︰分别所起的烦恼,初地断;俱生烦恼则伏不起,但也有故意生起的;八地以上,才决定不起烦恼的现行;至俱生烦恼的种子,留到成佛时才完全断尽。
◎附五︰演培〈拿出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精神来〉(摘录自《般若讲堂开示录》)
弥勒的留惑润生
弥勒既本慈心不休不息的行菩萨道,而且已经得到释迦世尊的授记作佛,为什么还是“具凡夫身,不断诸漏”?不断诸漏就是不断烦恼,经中常说菩萨“留惑润生”的这话,我们对它应该特别注意。菩萨度生,不是坐在安乐椅上口头说说的,或是居于涅槃宫中发号施令的,而是要深入生死海中以显身手的。因为需要救渡的苦恼众生,都沉沦在无边际的生死苦海,度生的菩萨如不入于生死,试问怎样从事度化工作?但要入于生死,亦得有其条件,那就是要以烦恼滋润于业,以业去感受生死,如将烦恼都断了,业没有惑水滋润,不能再招感生死,就要入于寂灭涅槃,怎么还能济度众生?入于无余涅槃的声闻圣者,所以“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关键就在他断了润生的烦恼。菩萨为了在生死中追逐众生随缘救度,不特弥勒大士不断烦恼,任何一位菩萨亦不断惑,我们不能看到“不断烦恼,不断诸漏”的这类话,就以为弥勒很平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菩萨,假定这样,那就错了!以大乘佛法说︰不断烦恼而在生死中度生,才显示菩萨的伟大!如为自己的生死解脱,而急切的求断烦恼,这不是佛法所贵的。正因弥勒久远劫来,都为利乐众生而忙碌,从利他中完成自利,所以得到佛陀的授记,这那里是偶然的!
至于具凡夫身,这亦是必然的,因为烦恼不断,当然是属凡夫,但若另外说法,亦是未尝不可,那是菩萨示现,本来不是凡夫,示现而为凡夫,以与凡夫打成一片,从而进行有力教化,使诸凡夫也慢慢的走上佛道。不特佛世时的很多菩萨如此,就是示现于我国的很多菩萨亦然。看来是个凡夫,实则是大菩萨,如果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亦不知道,奉行正常道的菩萨,总是老老实实的,默默在做佛化工作,决不随便显示自己是个菩萨,所以菩萨的风格,都是极为平实的,甚至显得极为苦恼,不容人把他当作菩萨看。唯有相似菩萨,冒充真实菩萨,才会处处显出自己的不平常。但作假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初初好像是菩萨,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后,这位假菩萨忽然消失!严格说来,什么都作不得假的,何况是做度生菩萨?弥勒是个脚踏实地奉行菩萨道者,只知怎样去做菩萨所应做的事,而且做来不落丝毫痕迹,是以当时在佛陀的法会中,一般都把他看成不断诸漏的凡夫,而他也就以凡夫自居,决不会冲出来,向大众表白自己的身份!一般人甚至于声闻人,不知他是高级菩萨,但佛澈底了解他是怎样程度的人,所以多次为之授记,并且介绍他在兜率内院如何度众,当来下生成佛怎样,使在会大众对弥勒有个正确认识。
[参考资料] 《法华经玄义》卷一(上);《四念处》卷二;《四教义》卷九;《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仪》;《教观纲宗》;《天台法华宗义集》;《四教标指钞》卷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