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扶余


  朝鲜古国百济的最后都城。是位于韩国忠清南道,靠近锦江中游东岸的小都市。此地自圣明王十六年(538)迁都以来,历经威德王、惠王、法王与武王。迄义慈王二十年(660)被新罗军与唐军攻灭后为止,均为百济都城。此地沦陷后,唐朝立即置都督府于此。且于百济故地全域施行州县政治。但数年后即为新罗占有,并将此地易名为“所夫里州”,且于686年改为扶余郡。
  王都当时的遗构,至今犹可推定。此市北端丘陵面临锦江成一危崖的地带,今称扶苏山城。被推定有王宫及其他建筑设施。在丘陵南麓的平地上,从扶苏山城的东端延伸到真南,有一由石土所筑成的罗城直达锦江江岸。若将略呈半圆形的锦江当作弓身,罗城当作弦,其形成的半月形地区即是都城全域。其面积东西长约四公里,南北也约四公里。
  此区域之市内、市外颇多百济遗物与遗迹。遗物中,有五重石塔(塔身刻“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及唐将刘仁愿的纪功碑等。罗城外东郊散布着当时王侯的古坟,以北有青马山城。此山城应是王都危急时的预备设施。沿着锦江两岸有天政台、落花岩、大哉阁、自温台等名胜。又,虎岩寺迹、王兴寺迹及都城内被发现调查的二、三处寺迹,均可显示出当时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