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承德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藏传佛教寺院群的总称。寺宇矗立于承德市内武烈河东岸与狮子沟北沿的山坡上,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由于当时分八处管理,且在避暑山庄之外,故称外八处,俗称外八庙。寺宇包括十二座,自南而北依次是溥仁寺、溥善寺(已不存)、普乐寺、安远庙、广缘寺(擦鲁克喇嘛所建,规模小,常被忽略)、普祐寺(有时被并入普宁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已不存)、罗汉堂(已不存)。
外八庙系清廷为解决北部边疆及西藏的问题而特意建造的。主要在供少数民族的领袖或高僧朝觐皇帝时瞻礼、驻锡之用。因此其寺址、规模、布局等皆由皇帝裁定。寺内的题额、匾联、碑文等亦为皇帝亲笔,所用文体包括汉、满、蒙、藏四种。在建筑风格上,不仅仿照西藏、新疆等著名寺院的形式,亦融合汉族宫殿式的建筑,民族色彩甚浓,是多民族建筑风格的大融合。而雕刻、塑像、壁画亦全是清代艺术精品。
如今尚存之寺院中,普乐寺乃融合汉、藏之寺院样式而建。安远寺仿照新疆伊梨固尔扎庙的形式建造。殊像寺则为汉族寺院的建筑形式。普宁寺据称是仿西藏桑耶寺之制而建,其主殿所奉祀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高二十二点二八公尺,腰围十五公尺,重达一一0吨,堪称全国第一,寺内的曼荼罗亦是全国知名。须弥福寿之庙落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系乾隆帝为接待六世班禅至京朝觐祝寿而建。建筑形式则仿照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相当豪华,文物资料丰富。普陀宗乘之庙,在避暑山庄之北,占地面积约三十二万平方公尺,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乾隆皇帝于平定新疆后,为显示全国政权之统一,兼为自己及皇太后祝寿,及为满足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宗教信仰,遂于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767~1771),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式修建此庙。